文章推荐·阅读经典 2023年 第37期

发布时间:2023-12-22

《办学模式》 

1.新型民办高校“新”在哪儿

2.新商工结合与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型民办高校“新”在哪儿

日前,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校园建设项目永久校区2号地块一期(理工组团)总承包工程开工建设,整体建筑预计在2025年秋季学期开学前竣工交付。这意味着又一所新型民办高校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2023年,作为全国第一所社会力量创办的非营利性新型民办高校,成立5年的西湖大学迎来第二届本科生。除了第二所新型民办高校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硬件建设加速外,同属于新型民办高校的福耀科技大学(筹)也整装待发,拟于2024年秋季招生。

这些新型民办高校具有区别于以往传统民办高校的鲜明特质,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那么,新型民办高校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办学主体新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兴起的民办高校,虽然不少创办者也是教育家、企业家、退休的领导干部等拥有文化、经济资源积累的社会群体,但整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创办群体或多或少都带有“草根”“民间”的印记。加之当时我国整体经济不发达,创办者个人财富积累尚不丰厚,所以初始办学的总体投入不高,学校的收入主要来自学费,并依赖学费结余而实现滚动发展。

反观近几年兴起的新型民办高校,其创办主体或发起主体一般为知名科学家和一流企业家,例如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等科学家联合企业家创办的西湖大学、由知名企业家曹德旺成立的河仁慈善基金会筹集100亿元创办的福耀科技大学、由韦尔股份董事长虞仁荣拟出资200亿元创办的东方理工大学等。

巨额的原始资金投入使新型民办高校摆脱了传统民办高校“以学养学”的起家路径,从创办之日起就具备了高起点、高水平、国际化的特征,对标世界一流标准建设其师资队伍、管理队伍及教学、科研环境。

从办学动机看,区别于传统民办高校“投资办学”的动机特征,新型民办高校均为典型的非营利性、公益性高校,创办者没有获得经济回报的诉求,而是将创办高校视为培养人才、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途径。

从办学理念看,新型民办高校的创办者对教育都有深刻的理解,例如施一公希望通过西湖大学为国家科技改革探路,让更多世界级成果出自中国的实验室,让更多世界级科学家出自中国的大学;曹德旺则希望通过创办福耀科技大学,解决校企之间的脱节问题,为国家强大的制造业输送新鲜血液。

内部治理机制新

我国早期的民办高校具有家族治理特征,个人主义和家族化的色彩较为浓厚,创办者一般兼任校长或其他管理职务,是学校日常决策的中心,学校治理结构不太科学、规范。

这种治理模式在民办高校发展早期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学校规模扩大、层次提升、专业日渐多元,原先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就可能成为阻碍学校发展的制约因素。由于部分民办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十分脆弱,严重依赖创办者,一旦创办者去世或变更,民办高校可能短期内就会由盛转衰。

新型民办高校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的治理结构,探索与新型民办高校相适应的董事会决策机制、校长治校机制和学术治理机制等。董事会一般由创办者代表、专家代表、师生代表等组成,并在全球聘请在高校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深厚造诣和国际视野的专家担任校长,并向其充分授权,如施一公担任西湖大学校长、福耀科技大学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为校长、东方理工大学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为校长。

此外,新型民办高校还聘请具有国内外一流高校工作经历的管理者和科学家领衔各管理和教学岗位,并在创办阶段设计科学、民主的现代大学制度,为学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由于企业面临动荡的竞争环境,为防范企业风险波及民办高校,福耀科技大学和东方理工大学均采用基金会办学模式,即学校创办者是基金会而非企业,这就在民办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了防火墙,防止企业发生的风险影响民办高校。

功能定位新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高等教育总体供给不足,很多青年没有进入高校学习深造的机会。对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为我国早期民办高校的兴起孕育了肥沃的办学土壤。因此,当时的民办高校属于“需求吸纳”型,主要是发挥弥补高等教育数量不足的功能。

然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有学上”的需求基本被解决,“上好学”的需求则成为主要矛盾。在此背景下,新型民办高校在创始阶段定位为高水平大学,主动承担起培养高质量人才、产出一流科研成果、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功能。

例如,西湖大学志在建设成为立足中国大地而又充满中国特色的高等学府,志在拥有世界上最杰出的一批科学家,培养最优秀的青年人才,从事最尖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研教育体制机制,为中国的高科技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引擎和支撑;东方理工大学的目标是在2050年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

相较于公办高校的功能定位,新型民办高校不仅是公办高校的必要补充者,也是公办高校的良性竞争者。美国、日本、韩国等世界主要高等教育强国均采取“公私模式并举”的发展模式,民办高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筹资路径、治理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革新求变,不仅与本国公立高校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也在全球高校竞争力及科技贡献中占有一席之地。

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言,若有一批高水平的新型民办高校作为新竞争者参与到高等教育竞争体系中,形成“鲇鱼效应”,将激发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创新意识,提高公办高校的办学绩效,推动解决我国在技术领域面临的瓶颈和挑战问题,为我国教育、科技、人才创新开创更广阔的前景,从而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办学模式新

办学模式新是新型民办高校的主要特征之一,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拥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我国很多高校贪大求全,导致精力不集中、特色不明显,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新型民办高校普遍走“小而精”的发展道路,办学规模较小、学科专业聚焦,能在特定领域形成拳头优势,如西湖大学聚焦生命科学学院、理学院和工学院三大学院建设,致力于在基础前沿科学领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二是开放办学、集聚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较于老牌高校,新型民办高校由于办学历史较短,办学资源存在一定短板。为此,此类高校普遍与国内外一流高校建立广泛联系,学习其先进的办学经验,善于借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办学,聘请国内外高校一流师资到校开课讲学,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协同进行科研攻关。

三是勇于探索独树一帜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我国高校发展的特色不明显,千校一面、同质化等现象客观存在。新型民办高校独树一帜的创校经历,决定了其必须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构建异质性的办学模式,挖掘后发优势,形成具有自身特质的人才培养模式。

比如,西湖大学的办学模式可归纳为“教学科研相长模式”。该校借助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开展重大科研攻关,以博士研究生培养为起点,通过师生紧密互动培养具有研究素养的未来科学家。福耀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可归纳为“校企融合发展模式”。该校依托福耀集团,希望教师从企业实践中确定研究选题,研发成果及时转化,以破解企业技术难题,在校企合作中培养具有研究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东方理工大学强调政产学研紧密联动,与地方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培养具备科学精神的创新创业者。

总之,当前新型民办高校已然为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为进一步促进新型民办高校发展,当前应在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加强财政经费支持、推进硕博学位点申报、夯实办学自主权保障等方面给予其大力支持,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创办新型民办高校,通过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协同,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作者: 苏州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王一涛

来源: 《中国科学报》2023年11月14日

 

 

新商工结合与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新商科人才应运而生,高校必须对当下的商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和改革。紧扣新商科人才需求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重构“商工结合与产教深度融合”的课程和能力结构体系;同时有必要打造适应新商科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队伍,构建面向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路径,建立新商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保障。

关键词:新商科,人才培养,商工结合,产教融合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规划项目(22GLC283)。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了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以及需要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同时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中提到“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新经济发展,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商工结合与产教深度融合的思想应运而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人类社会在国际政治、经济和产业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个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以往商科教育模式弊端已显现,教育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四新计划”,也就是高校要全面建设工、农、文、医四个学科专业的全新改革体系。作为新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在新时代如何建设新商科是商科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新商科建设在人才培养、能力提升、人才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要求必然要求对传统的商科教育进行彻底改造,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习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

“新商科”是全新经济环境下商科教育改革的重要形式。时代变革是推动教育创新的动因,而教育改革又为时代发展带来了强大助力,同时也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深度优化。传统商科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重理论知识而轻实践应用,实践教学与企业需求不适应;同时存在国际化视野不足,且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导致学生理解力出现断层,学科交叉融合程度低,缺乏复合型人才等问题。新商科的出现意味着传统商科教学资源的优化重组,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以商工结合为基础,促进产教融合,实现高质量人才的有效输出,定位产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商科人才,这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1 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及新商科人才需求分析

1.1 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

一是过于注重理论教学,产教融合程度低。在校内课程设置中,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内容相对不足,校企合作不够深入,这就导致理实割裂,难以实现两者有机结合。以及缺乏课程的实用性,使高校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要求,与企业脱轨。

二是在课程设计中与产业对接特色不够明显,课程内容相对滞后,创新性不足,学生难以及时接触前沿理论,不具备参与企业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严重脱离社会、专业的发展需求,不能快速响应并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导致毕业生就业率低下。

三是学科交叉融合程度低,缺乏商工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商业人才同样也应注重工学方面的培养,今后同时掌握商学和工学能力的人才将会越来越需要。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仍存在对学科交叉重视不够、工学与商学结合程度低的问题,从而无法培养出商工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1.2 新商科人才需求分析

(1)数字化人才。随着产业企业走向数字化、智能化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面对数字化、智能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热点,以及数字经济、分享经济、互联网金融等产业趋势,新商科数字化人才培养成为“刚需”。

(2)复合型人才。在数字化技术背景下,AI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已经深入渗透各行各业,所以,在物流、财会、营销、外贸等行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需要实现“商”与“工”的密切融合。

(3)应用型人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亟须大量应用型人才,可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具备扎实且结构合理的基础知识,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根基,更要具备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新创业型人才。在大力倡导“创新创业”的崭新环境下,产业经济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要要求,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需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导,提升人才培育质量,以此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只有符合时代需求才能充分体现教育价值,而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促进产业转型的生力军。

2 商工结合与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商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

2.1 商工结合与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目标预定位

通过共建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企业与院校围绕会计、营销、人力资源和工商管理等专业开展协同育人专业共建服务,进一步培养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有助于国内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协同育人、专业共建来建设一流的专业和一流专业集群;通过产业学院的共建与升级支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2 商工结合与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结构性改革的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立足点,人才结构合理才能“人尽其才”,这就需要高校积极转变人才教育模式,以商工结合为切入点,为产学研三项融合奠定基础,以此提升商科人才培育质量,实现人才教育模式的深度优化。“新商科”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思政课程教育,培养人才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发展观;二是专业与通识并重,提升教师复合素质;三是建立并完善课程体系,夯实理论基础;四是拓展应用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商工结合视域下,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突出产教融合特点,以校园课堂为主导,以岗位实践为拓展,以社会实践为延伸,从而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2.3 商工结合与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路径

在延续原有教育特色的基础上,需要从现代商业理念入手,将其引入当前的商科教育体系内,这样才能实现工科与商业知识的深入贯通,从而形成全新的教育体系,更新教学理念,技术及管理是学科教育基础,而商工结合、产教融合将成为教育的核心要素,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培养。同时整合高效与企业资源,实施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发展,形成激励,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协同,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机制,通过制度保障、学科保障、师资保障和设施保障等措施保证“新商科”人才培养过程有效运行,实现“新商科”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创新。围绕新商科人才需求,针对四年的优秀本科学生发展规划进行教学内容、课程等创新设计,确保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现,如图2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路径所示。

2.3.1 商工结合与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商科人才培养课程设计

要以“强基础,宽专业,拓能力,重实践,高素质,强个性”为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拓展学生专业视野,提升提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此为目标,深入分析商工融合下的岗位需求与职业发展需求,以产业链特色拓展工学结合领域,建立实践导向下的专业教学体系,建立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要鼓励骨干教师进入标杆企业进行挂职历练,开展一线调研,参与企业核心技术管理人才的培训学习,从而实现信息实时沟通,强化双方合作力度;邀请名师大师做讲解示范,制作专业教学视频、微课等,打造成国内商科教学资源高度集成的平台。

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平台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高校要注重实施个性化育人方案,建设不同形式的教育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兴趣、意愿等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进入不同学习模块,提高实践学习的实效性,依托平台优势提升学生的个性化能力发展。

2.3.2 商工结合与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教学内容设计

在新商科教育中要实现学研融合,高校教育将成为产业链的一部分,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的锁定人才需求,与产业发展诉求相吻合。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必然会带动教育模式和课程建设的深度优化,这是一个良性互动过程。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三位一体,在相同基础上激活模块功能,推进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多岗适应能力,做到一专多能,在产教结合中促进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师要深入了解当前产业链特点,对其衍生职业、衍生岗位进行调研,以此为依托开发产教融合课程,促进工学深度融合,从产业链特点出发打造全新课程体系,优化教育模式。

2.3.3 商工结合与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教学资源与手段创新

新商科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创新等重点领域展开产教深度对话,并成立“新商科财经大数据中心”,以“特色教育生态链”为基础,激活教育新能量。在优化教学环境的同时,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区块链、云平台、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依托,着力打造全新人才培养体系,与市场发展、人才需求相适应,提升复合型人才培育质量。高校要积极建立与产业链企业的深度合作,将实践课堂延伸到企业岗位实践中,从而营造全真实习基地,以师带徒形式提升商科教育质量。校内也要结合实训要求打造实践基地,企业骨干可来校任教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标准化岗位环境下进行实践,充分体现环境育人优势,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2.3.4 商工结合与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创新

新商科人才需要结合专业特点、未来职业需求实现课程与职业标准的有序衔接,核心课程和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相衔接,根据企业作业需求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课程的针对性。例如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和顺丰、韵达等企业需求相呼应;电商专业课程设置与淘宝、京东等企业需求相呼应,连锁专业则与苏宁相呼应。在商工结合理念下,高校将对现有课程进行优化配置,促进课程资源整合,从课程结构调整出发,以商学内容体现理论教育特色,以工学内容体现能力价值提升,这样才能形成课程的动态优化与创新。

3 商工结合与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商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保障

3.1 商工结合与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商科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监控

(1)学生考核方面。必须改变过去仅对学生知识掌握和传承程度的考核,更加注重构建学生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注重评价方式和考核形式的多样化,通过过程考核、开放考核等多种形式以及实验室考核、校外实习基地考核等多种渠道完成大作业、学年论文、实践报告等多样化考核内容。尤其在实习阶段,除了学校指导教师给出评价外,还需要实习单位的技术人员或指导教师对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给出评价。

(2)教学过程方面。以学生、教师同行、学院和学校领导等为教学质量监控主体,对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践等人才培养各个关节和教学管理环节进行监控;以线上交流形式引导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内容和质量进行及时反馈,实现“检查-评价-反馈-改进”循环运行,使得教师能够根据评教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2 商工结合与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商科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保障

鼓励教师走进企业积累教学案例。高校应制定专门政策,如给予相关教师减免课堂教学工作量、职称评聘、绩效分配等方面优惠,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挂职学习,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积极引进行业一线专家或资深从业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高校应为各专业给予一定经费资助,通过明确相关责任和丰厚待遇,鼓励合作企业选拔优秀高水平人才担任外聘教师,传授先进实践经验,紧密与市场需求连接。根据专业需求聘任为“企业导师”“驻校企业教师”“兼课企业教师”“客座企业教师”“校友导师”“创新创业导师”,围绕专家的优势,设置特定的教学环节。

此外,还可以通过“项目实践+外包”形式提升学生实践质量,教师可以辅导学生承担企业外包项目,通过项目实战提高学生的独立运营能力,通过项目外包能够引导学生认识能力力量的重要性,提高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商工结合与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商科人才培养创新平台资源保障

积极筹措教学经费。高校应努力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省财政教改专项、品牌专业建设等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教育事业发展,为“新商科”人才培养提供资金扶持。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采用课程上网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支持高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在信息化教育发展中,要实现师生体系全面覆盖。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依托杰出校友或学校所在地的企业,与他们合作建立学生实践中心。邀请成功企业家来到学校演讲、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业历程、经验教训等,为学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创业指导。

作者简介:尹越(1991-),女,汉族,河北南皮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品牌管理。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2023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