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推荐·阅读经典 2023年 第27期

发布时间:2023-10-17

《校企合作》 

1. “双创”与“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养

模式研究——以东莞市D公司为例

2.产教融合助推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数智化转型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

 

“双创”与“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东莞市D公司为例

 

摘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建设是新工科建设的最核心问题,而校企合作是新工科建设不可缺少的路径之一,也是“双创”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最重要的改革方向。在“双创”与“新工科”背景下,首先阐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以及高职“双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与实施路径,旨在为“双创”与“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新工科,“双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双创”和“新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

(一)“双创”和“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高校进行双创人才培养的最核心所在,其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目标课程创设、师资建设、教学路径、教学模式以及管理监督机制等。而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在高校自我评估及管理监督前提下进行,才能创建更加健全且稳定的教学体系。

(二)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

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最基础的构建原则就是要坚持素质教育,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新常态的综合型人才。但是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各地方高校也要逐渐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企业家。地方高校在创建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时,一定要坚持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不断丰富、完善各项教学体系,要把学生主体当作是创新创业的最主要群体,用正确的教育观念引领学生,使学生能够具备更为成熟的创新创业思维。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能力体系构建

高校在构建研究生培养目标时应该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其主要目标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在制定研究生培养目标时应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二级目标,围绕市场嗅觉、产品意识、实践能力、商业沟通等方面的能力进行。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一)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

首先,企业方面对应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量,但是由于很多的高校毕业生具备的实践经验都不够丰富,拥有的实践能力也不够强大,无法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吻合。而校企合作模式能够使学校及时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从企业的反馈中不断创新以及更新教育内容,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具有针对性,也能结合市场导向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而为整个社会进步培养一批具备高素质且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与学校面临的人才供需矛盾,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大部分地方院校不具备足够的社会知名度以及雄厚的师资力量,因此在教学投入方面有所不足,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也会面临较多阻碍,培养质量往往不尽人意,不仅无法充分整合各项资源并充分利用,还会对人才培养带来负面影响。鉴于此,要想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一定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模式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各项企业资源,还能弥补高校师资投入不足的实际情况,提升学生的实训能力及实践能力,学生也能在此情况下积极参与定岗实习,使创业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拓宽地方院校办学视野、服务地方经济的要求

部分地方院校所在位置较为偏僻,各项资源条件也十分落后,因此高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服务地方为基础导向,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步调保持一致,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创新合作模式,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此外,各高校还要结合地方市场的实际需求,制定更为科学的培养目标,调整内部的专业结构,使自身的办学模式能够更加具有灵活性及针对性,进一步培养出与地方经济发展步调相吻合的综合型人才。

(四)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

校企合作不仅仅对企业有利,也有助于地方院校的发展,是一项双赢战略。校企合作办学能够充分发挥学校及企业各方的实际优势,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与信息共享;学校可以通过企业提供的各项设备更为科学地开展教学,学生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融合,企业也不再担心人才培养场地问题。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弥补双方在技术以及设备方面的不足与短板,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享。

三、双创与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的地方院校都没有把创新创业纳入专业体系中,在设置相关的课程时,大多将其设定为选修课,没有把创新创业当作必修课程,且对应的定位也存在不够明确的问题。这种问题进一步导致“双创”课程成了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的新学科,很多学生对其都不够了解,也不感兴趣,教学期望与教学效果存在较大差距。

(二)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师大多是由现有的就业指导教师或者是专业教师担任,这些教师本身就不具备足够的创业能力。部分能力较强的创业导师也无法完全照顾到每一名学生。在实际授课时,无法产生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导致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流于形式。

(三)缺乏健全的保障机制

目前很多地方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开展形式大多都是参加竞赛或者是选择技能鉴定培训。而设置了创新创业学院的高职院校数量十分稀少,大部分院校开展的“双创”教育都是由教务处、团委负责。

(四)学生兴趣不高

由于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学校的各项制度也不够科学,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创新创业的兴趣不够浓厚,因此创业成功率相对较低。很多学生具备的创业想法都无法得到真正落实,因此,创新创业体系所能产生的带动作用十分微弱。而大部分的高职学生选择的创业项目所具备的技术含量往往较低,与自身专业所具备的结合性也不够紧密,很多的项目雷同,竞争力相对较弱。

四、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与实施路径

(一)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

1.学生赢。学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学到更多与课堂上不同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更加了解企业,拉近与企业之间的距离,能让很多学生适应今后的就业生活,避免发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的不适现象,学生的就业能力能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学生在学校上课时,只能通过书本知识了解企业的一些工作内容与场景,虽说也有部分学校会定期举办面试以及与企业工作相关的各项比赛,但是学生仍然无法真正体会到“真枪实战”。因此,如果某些专业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性,校企合作模式能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强化自身的实际操作,能进一步明白学生与员工之间的不同,让学生更加顺畅地完成学生向社会人身份的转变。

2.企业赢。在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时,企业会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获得更多具备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然后再让这些人才在企业内部接受严格考察,精心挑选,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长期人才储备力量。在部分学校的教学安排中,在保证部分企业壮大实习学生队伍的同时,也能保证企业的各个工作岗位都能不断有学生前往该岗位进行实习。如此一来,企业不仅能够节约在人力资本扩展方面所消耗的实际成本,还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能够拥有更多人才储备。此外,与企业进行合作的学生以及高校都能成为企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宣传者与消费者。

3.学校赢。学校在与企业进行合作时,不仅能够实现学生与企业的共赢,还能够有效促进高校各方面质量的有效提升,校企合作能够让学生在完成学业以后,顺利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因此,各高职院校本身有责任为企业培养更多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综合型人才,高校本身的教学质量也能得到有效提升,能培养更多具专业性且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内部教学队伍规模。

(二)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1.深化岗位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技能。岗位技能归根结底要从实际操作中获得,学校基于引企入校、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进入企业工作环境,体现教师的主导职能,设定好岗位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带领学生一边学一边做,全面构建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框架,丰富理论与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岗位技能及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需要,凸显校企合作的价值。学校还可以联合企业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按照岗位需求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议,研究各专业的发展前景和相关的新技术、新技能,实施针对性的岗位教学改革,让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更有效地掌握岗位技能。同时邀请企业专家进入学校指导教学,获得更有价值的人才培养建议,确保引企入校、校企合作模式更受欢迎。其次,高校要积极完善实验课程的设置过程,合理安排实验课程的各项教学体系。例如高校可以充分整合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与综合实验,加大综合实验的相关比例,要为学生营造更加真实的操作场景,使学生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主动参与实践操作,促使学生拥有更为扎实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各高校一定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把部分较为抽象且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图片、动画及影音等形式,一定要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也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联合,一起提供培训的场地、资源等,安排中职教师入厂实践或者进入企业锻炼,提高专业技能,并获取企业最近的人才需求信息。平时教师要授课、处理相关事务,管理实习生的时间不多,很多教师在寒暑假期间入企锻炼,学校可以协助教师协调进企锻炼时间、学生实习时间。这样一来,企业也欢迎教师管理实习生,教师则把握契机参加企业培训,提高技能水平,形成多赢的局面。学校也可以提供多种校本培训,明确培训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等,由教师按需选择,提高教学能力。最后,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教学质量。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夯实合作基础。构建“产、学、研、竞”实训平台属于系统性工程,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共建的本质就在于优势互补,实现共赢。为了确保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运行的稳定性、长效性,应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夯实校企合作基础。首先,地方高校一定要增加投入,针对有较强实操性的专业积极申请补贴,在教学改革和特色专业创建上狠下功夫,建立专项实训基地,确保有序开展实训教学。根据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学校引导企业参与建设实训基地,把企业变成建设学校的一分子,使企业生产入校,方便学生基于真实企业生产环境接受实训。其次,加强校企共建平台机制建设,不仅要组建由学校专业教师、企业技术骨干构成的共建组织机构,明晰职责,保持实训基地共建渠道畅通无阻,还要完善校企共建制度,定期研讨专业发展规划和师资培养方案等。再次,进行共同的建设、管理、分享,在建设场地、投入和使用设备、调控教学和实训过程、取得优秀成果、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等方面都做到共育人才、共管过程、共享成果、共担责任,完善合作激励,把合作成效纳入绩效考核。最后,不断改进,螺旋上升,持续加深对地区产业结构及其调整情况、合作企业生产情况的了解,时时掌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动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丰富合作内涵。

4.改革评价体系,突出企业的作用。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时,构建更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高校、企业三方的参与积极性,真正实现三方共赢。在实际实施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企业在负责对应的实践活动时,一定要由企业本身负责最终的教学效果评价,这样才能充分彰显企业的主导价值。第二,学校在开设专业课程,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评时,一定要降低客观题的分数占比,增大综合题目与主观题目的考查比例;在计算总成绩时,一定要积极引入平时成绩的比例;不断创新改革模式,改变学生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等不良习惯,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课本知识的内涵,不断创新学习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各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输出的重要基地,也理应在“双创”和“新工科”背景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鉴于此,各地方高校也要积极从创新双创课程体系、加大教学内容与方法、积极参与实践课程建设等方面完善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计划,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综合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包丹文,朱婷.“双创”和“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J].科技资讯,2020,(26):127-129.

[2]崔丽辉.企业参与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商业,2019,(12):161-162.

[3]赵蕾.校企合作下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究[J].消费导刊,2019,(49):81.

作者简介:李文波(1987-),男,河北石家庄人,讲师,硕士,从事大学生就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通讯作者:王丽娟(1988-),女,河北张家口人,讲师,硕士,从事大学生党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2023年第5期

 

产教融合助推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数智化转型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

 

摘要: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数智化转型是必然的选择。财务软件领军企业始终站在专业前沿,能引领行业的数智化发展趋势,高校需要与财务软件领军企业产教融合,共同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数智化转型。校企产教融合建设数智化共享资源库,共同进行数智化课程开发与教学创新,培育具有数智化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要创造条件吸引企业参与专业数智化转型的积极性。

关键词:新文科,产教融合,财务管理专业,数智化转型

2020年11月召开的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了新时代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举措,要求高校适应新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企业运营等带来的变化,综合运用“大、智、云、移”等技术对文科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升级改造。在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新技术和理念,并能连接互联网信息系统,向企业提供业务管控、大数据分析决策服务的复合型财务管理应用人才。

1 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数智化转型的意义

财务管理数智化转型是基于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结合后的一种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工作模式,以智能报账、智能核算、智能共享等为核心,基本特征是社会化商业服务链接、融合、共享。应用型高校应主动适应行业发展趋势构建符合数字化、智能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师资培养体系,以专业学科教育与人文素养、创新思维、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相融合的思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进优质课程资源,培育专业教育金课,打通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壁垒,建设具有“智慧财务”特色的新文科专业。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数智化转型,有利于提升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应用型高校更好发挥其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社会职能;有利于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人才,促进学生、高校、企业三方协作共赢。

2 财务管理专业数智化转型对产教融合的需求

面对数字化、智能化的财务工作趋势,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改革和建设显得紧迫而重要。财务管理专业的数智化转型涉及到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数智化课程体系建设等许多问题,高校要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为主导,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体制为手段,满足新形势下的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实习实训、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的进程。然而大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对于信息技术领域尚处于研究探索中,高校难以独立完成数智化转型。财务软件领军企业始终站在专业前沿,能引领行业的数智化发展趋势,因此高校需要借助财务软件领军企业在智能财务、财务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及其广泛的企业用户资源,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让产教融合成为促进财务管理专业数智化转型的助推器。

国家层面也非常重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产教融合,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政策。政策的出台为促进人才供需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促进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方向。

3 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

3.1 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相对陈旧

多数地方高校不愿意真正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还坚持传统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理念,对行业企业的数智化发展趋势关注不够,仅重视本专业知识体系完整。在课程设置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仍以会计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为主,对本专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交叉课程开设较少。另外,由于选用教材时,不少教师愿意沿用过去常用的教材,导致课程内容相对陈旧,对专业前沿涉及较少。

3.2 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财务管理工作对从业人员的实践性能力要求较高,多数应用型高校因此比较重视实践教学,培养方案中实践课总课时占比约为30%。但专业见习经常以听取企业介绍和参观企业运营流程为主,学生收获有限。专业实习一般分散进行,不同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较大差异,实习效果很难保证。近些年,不少财务管理相关行业协会和财务管理软件开发企业定期举办学科竞赛,学生在参赛训练中,使用竞赛提供的教学软件和模拟训练平台,但由于学生是课余参赛,在比赛前集中训练,一些学校没有购置相关软件,大赛结束后,学生将无法再次登录系统练习,比赛后很难进行持续训练。

3.3 专业教师数智化水平欠缺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有教师全员轮训制度。但现实中多数应用型高校并没有制定相关教师轮训制度,或者以其他方式代替轮训。从师资数量上看,当前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生师比普遍较大,教师任务重,抽调教师去企业实训基地轮训比较困难;从师资结构来看,在当前财务管理软件不断升级,云财务、智慧财务代替传统财务的行业趋势下,专业教师缺乏相应的继续教育和实践锻炼,不少年龄较大的教师,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的意愿较弱;从师资队伍建设来看,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招聘中大多数要求应聘者具有博士学位,并没有对应聘者实践能力或相关工作经历有明确要求,博士主要进行本专业理论研究,对于行业大数据、智能化相关领域也较为陌生。

4 产教融合助推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数智化转型的策略

4.1 产教融合建设数智化共享资源库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专业教学应紧密联系实践活动,因此,教育管理模式也不同于普通教育,教育管理要考虑相关行业、企业的因素,树立产教融合资源共建的理念。高校应设置专门部门或领导小组,专项负责产教融合数智化教学资源库的共建共管工作;要建立数智化教学资源共建制度,为财务管理专业数智化转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资源库建设要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及企业发展需求,主要服务教学,兼顾合作企业的经营发展,拓宽并不断丰富资源共享的内容。

应用性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积极建立适合专业特点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做好软、硬件资源建设。一方面要做好硬资源建设,与合作的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建立合作关系,共建教学生产实践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也要做好软资源建设,做好对“双师型”教师的共同培养,加强管理,使高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合法权益及合理诉求得到保障。同时要开拓合作范围,打通各高校之间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渠道,校企之间、院校之间实现互聘优秀教师。财务管理专业数智化资源库建设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财经职业道德修养,针对师生的特殊需求和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及时提供企业真实、实时的案例资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学校进行绩效考核时,把资源库建设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教师参与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

4.2 产教融合进行数智化课程开发与教学创新

课程是决定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因素,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突破教改瓶颈的重点和难点。要彻底改变课程教学与专业数智化发展趋势脱节的现象,必须进行产教融合课程开发,并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财务管理专业产教融合课程开发需要高校、合作企业等相关主体共同参与,通过多轮次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共同开发课程,并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使得课程开发既符合教育规律,又满足人才市场前沿需求。在当今信息技术深刻影响行业发展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牢固把握财务管理方式和内容转型的需求趋势,进行专业重塑和课程再造,培养新时代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积极与财务软件领军企业进行深入沟通,并邀请财务软件使用企业就当前财务信息化、智能化及财务共享环境下的财务人员转型、财务管理职责任务、工作流程实施和优化等问题进行充分交流,并就新形势下的实验室建设,以及财务数智化对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影响进行分析交流,要根据人才市场调研,更新教学内容。可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淘汰落后课程,开设体现信息化工具应用能力的云财务、财务共享、云管理会计等课程,开设与数智化能力相关的财务大数据分析、RPA财务机器人等课程,同时加强业财一体化课程教学,并将影像扫描、银企互联等内容融入实践教学中。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借助财务软件操作,模拟企业工作环境,运用真实案例进行研讨,实现课堂活动、课程考核、学情统计和结果分析的信息化,让学生全面掌握现代财务管理的理念和价值,从信息技术持续发展的角度理解财务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使教学紧跟财务管理最新发展趋势,适应企业业务处理上的自动化、智能化趋势,使教学从传统财务向企业战略运营端和价值创造端转移。

4.3 培育具有数智化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首先,完善师资管理制度,为“双师型”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应用型本科高校要设置一套完整的教师准入、使用、退出制度。通过建立制度明确专、兼职教师的准入标准,打破目前唯博士学历、唯核心论文的招聘现状,将专业理论、实践功底和数智化应用能力作为同等重要的选聘条件。鼓励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和数智化应用能力的人员进入教师选聘队伍。应用型本科高校要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的“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在日常教师管理中,按照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要求,制定学校相关制度,加强对教师实践能力和数智化能力的培训,落实教师进合作企业轮训的制度。制定由学校、企业、学生等多方参与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制度,对于多方评价较差的教师,按照制度进行转岗,从而退出教师岗位。发挥产教融合多主体协作的优势,制定教师管理的“入、用、退”制度,使“双师型”教师管理具有明确目标和有效措施,保障教师管理的透明性和高效性。

其次,创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了“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落实新教师为期1年的教育见习和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制度。”同时提出了“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完善‘固定岗+流动岗’资源配置新机制,支持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高校聘请产业导师到学校任教,遴选、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利用产教融合优势,创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高校邀请行业、企业共同参与教师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变革教师在职培训模式,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数智化应用能力。对于企业导师,定期对其进行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培训,使其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实际。要求专业教师定期深入企业经营管理一线,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分析、解决问题。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财务软件领军企业的技术研发活动和项目实施活动,使教师的科研活动、教学活动融入到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层面,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通过参与实际经营管理活动和财务管理相关科研创新,使教师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培养真正的财务管理专业数智化“双师型”教师。

4.4 吸引企业参与专业数智化转型

知名的财务软件开发企业往往是引导行业发展的领军企业,这些企业通常对财务管理领域的前沿发展情况、软件用户企业的经营情况有着更加直观的、及时的了解,能够更全面把握财务管理人才的真实需求。因此,高校应创造条件吸引财务软件领军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由财务软件领军企业来牵线进行专业数智化转型,能更加精准、及时、高效。财务软件领军企业能组织调动行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经常进行多主体参与的学术交流、技术开发、专业培训等,在财务管理专业设置、新文科课程改革、毕业生应聘和企业招聘、行业竞赛举行等方面发挥信息沟通优势。财务软件领军企业从专业数智化前沿的角度,其财务软件用户企业从专业人才需求角度,分别给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指导性意见,在财务软件开发企业的引领搭桥下,更多的软件用户企业可以和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从短期看,能促进高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从长远来看,也能对软件用户企业的管理提升、经营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谋求生存发展必须得到社会认可,高校要正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追求自身经济效益提高的合理目标。企业可以明确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条件,比如要求学校人才培养切合企业需求,人才培养以为企业服务为着力点。高校可以组织师生参与软件用户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使学生更加熟悉软件用户企业的实际业务,对企业流程优化的理念更加认同,一部分毕业生留在这些企业工作,解决了企业“财务人员不懂软件设计思路,软件开发人员不懂企业财务管理”的人力资源难题,使得财务管理软件与企业经营实际紧密结合。高校要创造条件吸引企业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落实企业对人才的能力素质需要,实现财务管理专业的数智化转型,同时达到校企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2017.

[2]任怡平.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应然转变与发展指向——基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背景[J].成人教育,2020,40(10):59-64.

[3]国务院办公厅.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2019.

作者简介:闫雅雯(1975-),女,汉族,硕士,讲师,咸阳师范学院,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审计;李冠杰(1981-),男,汉族,副教授,博士,咸阳师范学院,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等经管类专业建设。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