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推荐·阅读经典 2023年 第25期

发布时间:2023-09-12

《专业与课程建设》

1.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基于40份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

2.产教融合助推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数智化转型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

 

 

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40份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

 

摘要:行业特色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研究是促进该类高校建设高质量课程体系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选取40所行业特色高校最新版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对课程结构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行业特色高校的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的失衡,具体体现为:通识课程所占学分在30%~40%之间,专业课程所占学分约60%~70%之间;选修课的学分占比约20%,必修课程所占学分约80%;实践课程学分占比约为17%~20%,理论课程所占学分约80%~83%之间。为了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行业特色高校需要尊重知识逻辑、国家规则逻辑、市场逻辑和学习者逻辑,并协调多元逻辑之间的关系,从而建设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行业特色高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分,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一带一路’倡议下创新创业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BIA200170)

一、问题提出

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学专业紧缺人才”。[1]行业特色高校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服务国民经济的某一特定领域或专门行业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优良传统。当前,针对行业特色高校的相关研究主题较为宽泛,包括其发展历程[2]、核心竞争力培育[3]、产教融合发展困境[4]、战略定位研究[5]等相关主题,最聚焦的是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建设相关研究。这些研究主题从不同侧面反应了我国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现状,但是对于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却较少。课程是行业特色高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题中之义。[6]行业特色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质量指南”。[7]

行业特色高校中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的要义是指课程结构中不同类型课程学分的相对平衡分布,具体是指实现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学分相对协调。行业特色高校过度注重任何一种类型的课程,即使会在眼前获得局部的人才培养效益,但是不利于长期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在理论视角中,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是倡导均衡的体现。[8]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追求相对均衡,认为中庸是一种至德。[9]“中道”和“中庸”的本意是指做任何事情的尺度和智慧,也同样适用于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的学分分布,即不同类型课程的学分占比尽量保持相对均衡。

行业特色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空间、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都进行了详细规定,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10]的功能。本研究中认为,行业特色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涵盖人才培养的“一揽子计划”,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宪法”。行业特色高校为了更好地发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全景敞视”的正功能,减少负功能,需要构建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因此,本研究确定的核心问题是: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行业特色高校最新版本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呈现当前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特征,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我国行业特色高校构建更加高质量的课程体系的可行性建议,从而推动我国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研究设计

本文分析40所行业特色高校最新版本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探讨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

为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研究选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其一,学校类型的代表性,包括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是指入选2017年“双一流”建设高校)以及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各20所,总计40所行业特色高校。其二,行业类别的代表性,包括农林、军工、化工、邮电、地矿石油、轻工纺织、海洋海事、电力、交通、医药、政法等共11个类别。这些专业类别较为广泛地反映了行业特色高校的专业覆盖面。其三,地区的代表性。样本高校分布的区域覆盖了我国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东北和西北等地区。其四,时间的代表性,即基本都是各高校最新版本的人才培养方案。样本高校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以40所行业特色高校各自特色专业的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为核心,以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总学分、课程体系中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分分布情况、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分分布情况、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分分布情况共三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并对20所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20所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的课程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本研究选择从行业特色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学分的分布进行研究包括三大原因。第一,行业特色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学分是可统计的,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可对比性。第二,行业特色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的学分分布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人才培养的特质与培养目标,蕴藏着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的思路、课程设计的理念。第三,行业特色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学分结构分布问题,既是该类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也是高等教育实践关注的重点。

三、行业特色高校培养方案课程的学分分布特征和问题

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毕业要求、学分设置等内容。本文对40所行业特色高校培养方案,依据毕业总学分和三种类型课程的学分分布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一)40所行业特色高校课程的学分特征

1.毕业总学分要求

根据对40所行业特色高校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大多数行业特色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总学分集中在160-180学分之间。其中,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总学分平均为169.50学分,而地方行业特色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总学分平均为178.50学分。地方行业特色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总学分标准差高于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以下简称《国标》)中关于大学学分制管理暂行规定,文科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160学分左右,理工科专业170学分左右,五年制专业220学分左右。[11]可见,大部分行业特色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毕业总学分基本符合《国标》要求。但是,某些类型行业特色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存在总学分设置过多的情况。40所行业特色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总学分分布情况见图1。

2.不同类型课程的学分分布

课程类型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实践教学课程一般包括各类实验课程、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综合类实践,以及毕业实习等。

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的课程设置中,通识课程的平均学分为63.20,占总学分的37.99%;学科基础课程的平均学分为35.10,占总学分的20.76%;专业课程的平均学分为40.60,占总学分的24.10%;实践教学的平均学分为29.20,占总学分的17.15%(见图2)。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的课程设置中,通识课程的平均学分为58.60学分,占总学分的32.93%;学科基础课程的平均学分为37.80学分,占总学分的21.23%;专业课程的平均学分为44.70学分,占总学分的25.25%;实践教学的平均学分为36.6学分,占总学分的20.95%(见图3)。

两种类型行业特色高校的共同点是通识课程的学分占比最高,其次为专业课程。两种类型行业特色高校的学分存在四点区别。一是在通识课程方面,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的平均学分和占总学分比例明显高于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其平均分差值为6学分,占比高于地方行业特色高校5%。二是在学科基础课程方面,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的平均学分和占总学分比例略高于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平均分的差值约2学分,占比差值约1%。三是在专业课程方面,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的平均学分和占总学分比例高于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平均学分的差值约4学分,学分占比高于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1%。四是在理论课程学分方面,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的平均学分比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超过7学分,占总学分比例高3%(见表3)。

(二)课程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比例失衡

行业特色高校的通识课程所占学分在30~40%之间。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的通识课程学分比例为37.99%,高于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的32.93%。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如下。一是通识课程的学分必修课程远大于选修课程。通识教育的选修课程虽然类型较为丰富,但可供学生选择的学分很少,大部分行业特色高校的选修的学分在6~10学分。二是通识教育课程形式大于内容。比如,某些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将通识课程简单等同于国家教育政策,或倡导在一段时间内需重视的创新创业教育或劳动教育等内容。三是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在时间学段上割裂。部分行业特色高校的通识课程主要安排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打下较为宽厚的基础,以期到大学三年级开始有利于学生形成具体的专业方向,但实践效果却是使得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时间机械分割,二者的融合不足。

我国行业特色高校中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模式的政治导向、经济建设需要专业人才,重视培养实用性人才的传统文化。[12]另一方面,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对接紧密,专业性强,主张尽量开设多的专业课程。相对而言,国外研究型大学相对重视通识教育,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例,将通识课程作为大学生毕业的要求之一,实用性的写作课成为人才培养的新风尚。[13]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比例失调

由表4统计结果可见,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的必修课程平均学分为143.10学分,占总学分的84.40%;选修课的平均学分为26.40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15.56%。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的必修课平均学分为151.80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85.16%;选修课的平均学分为26.50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14.84%。从整体来看,我国行业特色高校的本科课程仍以必修课为主,大部分高校的必修课程的学分占到了总学分的80%以上,而选修课的学分占比在20%以下(见图4、图5)。

从两种类型高校的对比来看: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和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的选修课学分平均值均在26学分左右。从学分占比看,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的选修课占比高于地方行业特色高校1%,这说明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对于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与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小(见表4)。我国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失调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目标决定必修课的专业课程占据主导地位,还是由于开设必修课相应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较为简单。

3.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比例失准

部分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学分存在虚高的现象,尽管在形式上满足相关国家文件对实践教学学分的要求,但个别样本高校将素质教育、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学分也从形式上纳入实践教学。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真正的实践教学学分一般占总学分的17~20%之间。其中,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的实践教学学分高于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高水平和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的设计类实践,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等,仍然是实践教学的主体,而实习训练、综合性设计性等实践教学的学分还有待提高。

行业特色高校实践课程较少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首先是行业特色高校中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所蕴含的知识复杂性,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忽略了对这些理论基础的学习其指向的是实践性。其次是实践性师资队伍在行业特色高校配备不到位,仅有的实践师资在行业一流企业中的学习锻炼机会少,对行业企业的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不够熟悉。再次是实践性教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对于实践教学基地的安全性有一定要求。[14]最后是建设保障实践教学需要充裕的教学资源建设经费。当前行业特色高校中开展实践教学的难点是阶段性真实存在的,但是行业高校的内涵决定实践学分较低的现状必须要改变,有学者提出其改进方向是依托行业发展,在行业相关的专业领域形成明显优势和显著特色的行业性专门高等院校。[15]这种“显著特色”的培育和发展均需要立足于行业实践,而在人才培养中的体现就是重视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及实施。

四、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的建议

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该类高校所专属的,可能其他类型的高校也存在此类问题。当然,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的严重程度存在差异、造成的办学效果也会不同。研究发现,当前行业特色高校才培养方案存在的突出共性问题是不同类型课程的学分占比失衡,其建设目标是通过优化不同类型课程学分占比,帮助行业特色高校重构高质量课程体系。有研究者指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中需要遵循多重逻辑,包括国家逻辑、知识逻辑、市场逻辑和个人逻辑。[16]本研究认为,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遵循一般高校的逻辑,并且协调好不同逻辑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研究者不宜针对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但是可以提出具原则性和方向性的行动逻辑,本研究形成的具体建议如下。

(一)尊重知识逻辑,以先进教育理念引领课程体系

行业特色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尊重知识逻辑,主要是保障专业课程的课程质量。研究发现,行业特色高校的专业课程所占学分约60~70%之间,学分占比相对较高,重要的是专业课程内容的精进。社会实在论的知识观主张教育知识和课程内容具有客观性,“一些知识独立于其产生和起源的特定实践活动而成为知识,并在解释这个独立于我们思维的世界方面拥有一定的实在性”。[17]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尊重知识逻辑的体现在于科学有效的教育理念所引领,从而保障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正确方向。行业特色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尊重知识逻辑,选择科学的课程内容,是提高其人才培养行业认可度的前提。

行业特色高校尊重知识逻辑,需要从三方面着手努力。首先,需要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如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根据学生学习成果导向,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其次,结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China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Association,CEEAA)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如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理念,设置基于项目的综合实践课程;最后,行业特色高校遵循教学原则,围绕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达到培养复合型创新型行业领军人才的目的。[18]行业特色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需注重前瞻性、稳定性、包容性和创新性,修订的依据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具备一定的学理性,从而在知识层面保障行业特色高校的服务能力。

(二)尊重国家规则逻辑,对标政策规范课程体系

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需要尊重国家逻辑,具体到课程体系中,是指通识课程的开设学分具有一定的保障。研究发现,行业特色高校的通识课程所占学分约30~40%之间,主要是对标国家政策要求而开设。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分占比从失衡到相对均衡主要是指提高通识课程的学分占比,尤其是以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校,二者间的比例相对可保持平衡,但课程的优先级应该为通识教育课程,具体比例取决于具体院校的具体专业。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应略高于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原因在于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更加重视培养学习者的“宽口径,厚基础”,而地方行业高校更应该提供与具体工作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行业特色高校尊重国家逻辑的集中体现为对标国家相关政策法规,重点结合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的设置依据要按照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19]中的相关规定执行。第二,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必须满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对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总学时/学分、课程学分比例、专业核心课等方面做出的规定。第三,行业特色高校某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满足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比如,工科专业要参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行业补充标准》。[20]第四,行业特色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支撑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包括具体实践《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21]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22]等相关文件要求,同时支持符合学校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标准。相较于地方行业特色高校,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具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可以进行一定的探索。但是总体上而言,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和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的要求基本一致。

行业特色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尊重国家逻辑,需要注意三个要点。第一,国家标准是针对所有高校的专业标准,行业特色高校需要在标准和特色中进行抉择;第二,国家标准留有很大的弹性空间,行业特色高校和实施人才培养主体的二级学院,应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充分发挥其办学自主权;第三,国家标准是既定标准,行业特色高校的办学实践属于源头活水,需要根据毕业生的反馈、在校生的学习体验、行业企业的需求以及国际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反馈进行调整。

(三)尊重适应市场逻辑,校企协同创新课程体系

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既要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行业的人才培养需求,要尊重市场逻辑,杜绝行业特色高校闭门办学,坚持“开放兴校”的办学理念。[23]根据研究发现,行业特色高校的实践课程所占学分约为17%~20%,其学分占比相对较少,需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学分占比。这有利于提高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的显示度和贡献力。

行业特色高校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学分占比从失重到相对平衡,既能够提升教育的实践属性,也有利于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的理论性课程的学分占比应略高于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原因在于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的理论取向,以学科为知识的理论体系;地方行业特色高校注重实践取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从失重到平衡是指压缩理论课程学分,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在目前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17%~20%左右学分占比的基础上,具体院校应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四新”专业(新医科、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要求做出一定的调整。这种调整不仅仅是形式意义上学分占比的增加,而是发挥教学实践的育人成效。

行业特色高校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因为其创办是依托于行业,发展也受益于行业。市场的需求是复杂多样的,要求行业特色高校应坚持特色立校,突出自身的办学理念和人才社会服务模式。行业特色高校的课程内容需要突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紧密结合,具体分为三个方面。其一,行业特色高校应更好地实践科教融合,在培养体系中加强科研训练的比重,通过研究性教学帮助学习者掌握科技前沿知识和符合行业需要核心技术,培养学习者的科研精神和创新意识,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其二,行业特色高校应更好地实践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其三,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注重发挥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深化“引企入教”改革,促进行业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推行面向行业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邀请行业企业人员参与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尤其是实习实训环节的设计与教学实施。

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尊重市场逻辑,体现为对标行业领域内的国际知名企业,而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尊重市场逻辑,体现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对标所行业领域内的国内及其在地区知名企业。行业特色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尊重适应市场逻辑,需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第一,行业特色高校应加强和企业协同育人,在课程建设上冲破传统课堂传授式教学,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平台,与知名企业合作,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第二,行业特色高校应采用项目式教学,以项目为核心,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第三,行业特色高校应优化校内实践教学环节,使其难易适中,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综合性。第四,行业特色高校应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形式。

(四)尊重学习者逻辑,调动学习者积极性完善课程体系

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尊重学习者逻辑,集中体现为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注重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具体是指选修课程的学分占比与必修课程之间保持一定的均衡。研究发现,行业特色高校的选修课程所占学分约为20%,必修课所占学分为80%,决定了学习者的课程选择自由度较少。而行业特色高校要培养引领行业发展的顶尖人才,需要充分挖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而通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分占比从失调到相对协调,能够为学习者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留出一定的空间。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从失调到协调是指培养方案中选修课学分占比在目前20%的基础上进行提高,协调的指标需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不同专业特点,以“打牢学生终身发展基础”[24]为出发点和归宿。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的选修课程与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不必有较大差异,原因在于只有自由宽松的学习,才能充分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从而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

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需尊重学习者,不仅是指学习者学习的方法,而是将学习者的建议纳入到促进学习者的未来学习中。实质上,尊重学习者逻辑是从学习者本身的经验和体验出发,也符合教育的本质。如卡尔·雅思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人对人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垂范”。[25]

当前,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和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都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尊重学习者逻辑的重要性,但是采取的行动较少。一般而言,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中学习者的主动性相对较强,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学习者的主动性可能相对较弱。行业特色高校的学校决策层和二级学院层面需明确认识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具体实践中的工作定位。对个性化人才培养有其功能特性,学校层面须系统规划;而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对多元化人才培养具特定功能,学院层面要充分论证、系统规划并组织实施。总之,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尊重学习者的逻辑,其目的不仅是“强者”(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权力持有者)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而是为“强者”(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强有力”(有效的)的人才培养方案。

行业特色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尊重知识逻辑、国家标准逻辑、市场逻辑和学习者逻辑,且应该协调多元逻辑的关系,从而不能由单一的逻辑占据主导位置。行业特色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了制定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实现多元逻辑并存,知识逻辑是基础前提,国家标准逻辑是方向把握,企业逻辑是目标牵引,学习者逻辑是落脚点。

总之,当前行业特色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构建有一定的亮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行业特色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高等教育研究者客观分析问题,并提出原则性建议,也需要高等教育实践者正视这些问题,坚持持续改进,以期形成科学合理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是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是提升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从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的角度,思考如何提高我国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务必做实做细的顶层设计和人才培养的实践指南,也是需要教育实践者及相关教育研究者持续关注的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2022-12-06].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2]张炜,汪劲松.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历程与辩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8):1-5.

[3]刘向兵.“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培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9(8):19-24.

[4]白逸仙.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产教融合”组织发展困境[J].中国高教研究,2019(4):86-91.

[5]刘国瑜.关于行业特色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4):22-24.

[6]李辉.美国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课程形态研究[J].高教探索,2020(10):22-24.

[7]HUBBAL HARRY, GOLD NEIL. The scholarship of curriculum practice and undergraduate program reform: integra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J].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 learning, 2007, 12(112): 5-14.

[8]亚里士多德.尼格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6.

[9]孔子.论语·雍也篇[M].牧归荑,编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85.

[10]MICHEL FOUCAUT. Discipline and Punish[M].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9: 205.

[1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12]张亚群,庞瑶.通专结合培养模式的变革:历史省思与现实选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8(6):25-34.

[13]田芬,王洪才.斯坦福大学写作课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及质量保障[J].现代大学教育,2021,37(2):38-48+112.

[14]学术派.作为高校教师,为什么不喜欢教学[EB/OL].(2021-12-08)[2022-12-09].https://mp.weixin.qq.com/s/iQfQtbdyDfJxhLiCfvGaXg.

[15]潘懋元,车如山.特色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大学教育科学,2008(2):11-14.

[16]黄巨臣.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利益相关者逻辑及其作用机制[J].北京社会科学,2021(10):56-65.

[17][25]迈克尔·扬.把知识带回来:教育社会学从建构主义到社会实在论的转向[M].朱旭东,文雯,许甜,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序4,176.

[18]眭依凡.培养目标达成:关于大学教学原则重构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5-26.

[19]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更新)[EB/OL].[2022-12-03].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wsytjxx/xk/xkzyml/282917.shtml.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10-08)[2022-12-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2/s3860/201810/t20181017_351890.html.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2022-12-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通知[EB/OL].(2014-07-07)[2022-12-03].http://www.moe.gov.cn/s78/A17/twys_left/moe_938/moe_792/s3273/201407/t20140708_171692.html.

[23]郝芳.“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战略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0(10):17-19.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4-08)[2022-12-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作者简介:李辉,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周元,西北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年第2期

 

产教融合助推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数智化转型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

 

摘要: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数智化转型是必然的选择。财务软件领军企业始终站在专业前沿,能引领行业的数智化发展趋势,高校需要与财务软件领军企业产教融合,共同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数智化转型。校企产教融合建设数智化共享资源库,共同进行数智化课程开发与教学创新,培育具有数智化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要创造条件吸引企业参与专业数智化转型的积极性。

关键词:新文科,产教融合,财务管理专业,数智化转型

2020年11月召开的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了新时代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举措,要求高校适应新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企业运营等带来的变化,综合运用“大、智、云、移”等技术对文科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升级改造。在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新技术和理念,并能连接互联网信息系统,向企业提供业务管控、大数据分析决策服务的复合型财务管理应用人才。

1 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数智化转型的意义

财务管理数智化转型是基于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结合后的一种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工作模式,以智能报账、智能核算、智能共享等为核心,基本特征是社会化商业服务链接、融合、共享。应用型高校应主动适应行业发展趋势构建符合数字化、智能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师资培养体系,以专业学科教育与人文素养、创新思维、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相融合的思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进优质课程资源,培育专业教育金课,打通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壁垒,建设具有“智慧财务”特色的新文科专业。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数智化转型,有利于提升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应用型高校更好发挥其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社会职能;有利于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人才,促进学生、高校、企业三方协作共赢。

2 财务管理专业数智化转型对产教融合的需求

面对数字化、智能化的财务工作趋势,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改革和建设显得紧迫而重要。财务管理专业的数智化转型涉及到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数智化课程体系建设等许多问题,高校要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为主导,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体制为手段,满足新形势下的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实习实训、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的进程。然而大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对于信息技术领域尚处于研究探索中,高校难以独立完成数智化转型。财务软件领军企业始终站在专业前沿,能引领行业的数智化发展趋势,因此高校需要借助财务软件领军企业在智能财务、财务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及其广泛的企业用户资源,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让产教融合成为促进财务管理专业数智化转型的助推器。

国家层面也非常重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产教融合,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政策。政策的出台为促进人才供需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促进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方向。

3 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

3.1 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相对陈旧

多数地方高校不愿意真正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还坚持传统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理念,对行业企业的数智化发展趋势关注不够,仅重视本专业知识体系完整。在课程设置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仍以会计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为主,对本专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交叉课程开设较少。另外,由于选用教材时,不少教师愿意沿用过去常用的教材,导致课程内容相对陈旧,对专业前沿涉及较少。

3.2 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财务管理工作对从业人员的实践性能力要求较高,多数应用型高校因此比较重视实践教学,培养方案中实践课总课时占比约为30%。但专业见习经常以听取企业介绍和参观企业运营流程为主,学生收获有限。专业实习一般分散进行,不同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较大差异,实习效果很难保证。近些年,不少财务管理相关行业协会和财务管理软件开发企业定期举办学科竞赛,学生在参赛训练中,使用竞赛提供的教学软件和模拟训练平台,但由于学生是课余参赛,在比赛前集中训练,一些学校没有购置相关软件,大赛结束后,学生将无法再次登录系统练习,比赛后很难进行持续训练。

3.3 专业教师数智化水平欠缺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有教师全员轮训制度。但现实中多数应用型高校并没有制定相关教师轮训制度,或者以其他方式代替轮训。从师资数量上看,当前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生师比普遍较大,教师任务重,抽调教师去企业实训基地轮训比较困难;从师资结构来看,在当前财务管理软件不断升级,云财务、智慧财务代替传统财务的行业趋势下,专业教师缺乏相应的继续教育和实践锻炼,不少年龄较大的教师,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的意愿较弱;从师资队伍建设来看,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招聘中大多数要求应聘者具有博士学位,并没有对应聘者实践能力或相关工作经历有明确要求,博士主要进行本专业理论研究,对于行业大数据、智能化相关领域也较为陌生。

4 产教融合助推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数智化转型的策略

4.1 产教融合建设数智化共享资源库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专业教学应紧密联系实践活动,因此,教育管理模式也不同于普通教育,教育管理要考虑相关行业、企业的因素,树立产教融合资源共建的理念。高校应设置专门部门或领导小组,专项负责产教融合数智化教学资源库的共建共管工作;要建立数智化教学资源共建制度,为财务管理专业数智化转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资源库建设要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及企业发展需求,主要服务教学,兼顾合作企业的经营发展,拓宽并不断丰富资源共享的内容。

应用性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积极建立适合专业特点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做好软、硬件资源建设。一方面要做好硬资源建设,与合作的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建立合作关系,共建教学生产实践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也要做好软资源建设,做好对“双师型”教师的共同培养,加强管理,使高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合法权益及合理诉求得到保障。同时要开拓合作范围,打通各高校之间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渠道,校企之间、院校之间实现互聘优秀教师。财务管理专业数智化资源库建设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财经职业道德修养,针对师生的特殊需求和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及时提供企业真实、实时的案例资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学校进行绩效考核时,把资源库建设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教师参与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

4.2 产教融合进行数智化课程开发与教学创新

课程是决定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因素,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突破教改瓶颈的重点和难点。要彻底改变课程教学与专业数智化发展趋势脱节的现象,必须进行产教融合课程开发,并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财务管理专业产教融合课程开发需要高校、合作企业等相关主体共同参与,通过多轮次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共同开发课程,并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使得课程开发既符合教育规律,又满足人才市场前沿需求。在当今信息技术深刻影响行业发展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牢固把握财务管理方式和内容转型的需求趋势,进行专业重塑和课程再造,培养新时代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积极与财务软件领军企业进行深入沟通,并邀请财务软件使用企业就当前财务信息化、智能化及财务共享环境下的财务人员转型、财务管理职责任务、工作流程实施和优化等问题进行充分交流,并就新形势下的实验室建设,以及财务数智化对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影响进行分析交流,要根据人才市场调研,更新教学内容。可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淘汰落后课程,开设体现信息化工具应用能力的云财务、财务共享、云管理会计等课程,开设与数智化能力相关的财务大数据分析、RPA财务机器人等课程,同时加强业财一体化课程教学,并将影像扫描、银企互联等内容融入实践教学中。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借助财务软件操作,模拟企业工作环境,运用真实案例进行研讨,实现课堂活动、课程考核、学情统计和结果分析的信息化,让学生全面掌握现代财务管理的理念和价值,从信息技术持续发展的角度理解财务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使教学紧跟财务管理最新发展趋势,适应企业业务处理上的自动化、智能化趋势,使教学从传统财务向企业战略运营端和价值创造端转移。

4.3 培育具有数智化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首先,完善师资管理制度,为“双师型”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应用型本科高校要设置一套完整的教师准入、使用、退出制度。通过建立制度明确专、兼职教师的准入标准,打破目前唯博士学历、唯核心论文的招聘现状,将专业理论、实践功底和数智化应用能力作为同等重要的选聘条件。鼓励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和数智化应用能力的人员进入教师选聘队伍。应用型本科高校要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的“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在日常教师管理中,按照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要求,制定学校相关制度,加强对教师实践能力和数智化能力的培训,落实教师进合作企业轮训的制度。制定由学校、企业、学生等多方参与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制度,对于多方评价较差的教师,按照制度进行转岗,从而退出教师岗位。发挥产教融合多主体协作的优势,制定教师管理的“入、用、退”制度,使“双师型”教师管理具有明确目标和有效措施,保障教师管理的透明性和高效性。

其次,创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了“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落实新教师为期1年的教育见习和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制度。”同时提出了“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完善‘固定岗+流动岗’资源配置新机制,支持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高校聘请产业导师到学校任教,遴选、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利用产教融合优势,创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高校邀请行业、企业共同参与教师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变革教师在职培训模式,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数智化应用能力。对于企业导师,定期对其进行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培训,使其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实际。要求专业教师定期深入企业经营管理一线,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分析、解决问题。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财务软件领军企业的技术研发活动和项目实施活动,使教师的科研活动、教学活动融入到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层面,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通过参与实际经营管理活动和财务管理相关科研创新,使教师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培养真正的财务管理专业数智化“双师型”教师。

4.4 吸引企业参与专业数智化转型

知名的财务软件开发企业往往是引导行业发展的领军企业,这些企业通常对财务管理领域的前沿发展情况、软件用户企业的经营情况有着更加直观的、及时的了解,能够更全面把握财务管理人才的真实需求。因此,高校应创造条件吸引财务软件领军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由财务软件领军企业来牵线进行专业数智化转型,能更加精准、及时、高效。财务软件领军企业能组织调动行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经常进行多主体参与的学术交流、技术开发、专业培训等,在财务管理专业设置、新文科课程改革、毕业生应聘和企业招聘、行业竞赛举行等方面发挥信息沟通优势。财务软件领军企业从专业数智化前沿的角度,其财务软件用户企业从专业人才需求角度,分别给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指导性意见,在财务软件开发企业的引领搭桥下,更多的软件用户企业可以和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从短期看,能促进高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从长远来看,也能对软件用户企业的管理提升、经营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谋求生存发展必须得到社会认可,高校要正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追求自身经济效益提高的合理目标。企业可以明确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条件,比如要求学校人才培养切合企业需求,人才培养以为企业服务为着力点。高校可以组织师生参与软件用户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使学生更加熟悉软件用户企业的实际业务,对企业流程优化的理念更加认同,一部分毕业生留在这些企业工作,解决了企业“财务人员不懂软件设计思路,软件开发人员不懂企业财务管理”的人力资源难题,使得财务管理软件与企业经营实际紧密结合。高校要创造条件吸引企业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落实企业对人才的能力素质需要,实现财务管理专业的数智化转型,同时达到校企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2017.

[2]任怡平.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应然转变与发展指向——基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背景[J].成人教育,2020,40(10):59-64.

[3]国务院办公厅.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2019.

作者简介:闫雅雯(1975-),女,汉族,硕士,讲师,咸阳师范学院,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审计;李冠杰(1981-),男,汉族,副教授,博士,咸阳师范学院,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等经管类专业建设。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