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推荐·阅读经典 2023年 第24期

发布时间:2023-09-04

《人才培养》

1.“理实同步-虚实结合-资源共享”混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民办院校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

 

 

“理实同步-虚实结合-资源共享”混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针对当前高校课堂混合式学习存在的三个方面问题,本文给出作者课题组设计构建的一种“理实同步-虚实结合-资源共享”线上线下混合式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具有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同效远程教学实验、个性化知识的自主构建、创造性知识生成与多样化知识表示及资源共享等三大特色功能,有效解决了高校课堂中理论、实验、创新实践三个教学环节的时空分离问题,保障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性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实现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随时随地学习、实验及创新实践的全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效果。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培养模式,远程教学,理实同步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攻关)“理实同步-虚实结合-资源共享”线上线下混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1BG005);西北工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机器人工程”一流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2GZ13029);西北工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疫情防控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22GZ13030)

一、引言

混合式学习是一种将高校课堂课程与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有机整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被认为是提高高校教学效率的一种全新学习方式。[1]2016年2月,素有高等教育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新媒体联盟(NMC)推出了一期《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报告称混合式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学习环境设计与应用推广将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2,3]随后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2018连续两年报告中均提到混合式学习设计和广泛应用。[4,5]201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9-2022年)》文件,从顶层设计了十项重点任务和四个保障措施。[6]但关于混合式学习等教育现代化如何具体构建这一问题更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7]

理论、实验、创新实践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及联通主义等四大经典学习理论强调的重点,也是在混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关键环节。[8]经典学习理论强调:“情景是促进学习的有效途径”,即理论、实验、创新实践一体化同步集成混合式学习,在人才培养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6年英国教育部发布的《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9]、2001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发布《重塑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10]、2015年斯坦福大学发布《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11]、2016年麻省理工学院发布《高等教育改革的催化剂》[12]等均强调理论和创新实践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然而,当前混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三个方面关键问题。首先,混合式学习的线下课堂中,理论、实验、创新实践三个教学环节时空分离,见图1,即在空间域,理论在教室、实验在实验室、创新实践在创新实践中心;而在时间域,则是理论在先、实验在中、创新实践在最后,各环节相互独立;以慕课为代表的混合式学习线下部分,只能讲理论,无法进行真实实验和创新实践。导致无论是传统课堂教学还是学生课下学习,造成教师理论讲解难、实验指导难、实践指引难的三难教学模式;对学生则因理解难、实验走形式、实践缺条件造成学习兴趣低、学习效率低、动手能力低的三低学习模式。其次,现有虚拟仿真,若为线上模式,则与真实实验、创新实践分离,若为线下模式,虽然可以与真实实验和创新实践结合,同样出现与理论教学无法同步问题。导致二者无法互补、互联、互助。最后,因课程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学科实验室独立,虚拟仿真与真实实验分离,各类教学资源缺乏科学统筹规划,导致实验、创新实践资源和理论教学资源关系松散、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学生创新实践个性化缺失等问题。

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当前存在的上述具体问题,作者课题组采用“互联网+教育”技术,探索构建了一种“理实同步-虚实结合-资源共享”线上线下混合式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基于教学实验系统的网络控制模型,提出自主补偿网络时延策略,构建了线上线下同效远程教学实验学习环境;然后,以浏览器为混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信息交互界面,构建了‘个性化知识学习环境’,并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安全控制策略集成;最后,应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给出创造性知识生成,多样化知识表示及资源共享法,最终探索并实践了一种理论与实践同步、虚拟仿真与真实实验结合、理论教学资源和创新实践资源共享的随时随地线上线下混合式人才培养模式。

二、“理实同步-虚实结合-资源共享”线上、线下混合式培养模式构建

1.学习环境中线上线下实验与创新实践的同效技术

首先,针对现有混合式学习模式中存在理论、实验及创新实践三个环节的时间及空间异步、虚拟仿真与真实实验分离、各类教学资源封闭等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工程教育教学需求和网络控制技术,提出并开发一套由设备群、服务器群、教师群和学生群组成的新型混合式学习环境,实现理论、实验、创新实践的一体化集成,为高校课堂提供了一种“理实同步-虚实结合-资源共享”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环境,该学习环境中的理实同步是指理论、实验、创新实践同步,虚实结合是指虚拟仿真与真实实验结合,资源共享是指课程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学科实验室共享,以及与理论教学资源有机融合,线上线下混合指的是集成了理实同步-虚实结合-资源共享的慕课课堂和传统课堂通过学习环境有机混合。

该学习环境整体采用分层式结构,主要包括用户层(浏览器)、服务层(服务器)和设备层(实验设备)三个层级。其中,用户层主要由在线实验、在线编程、虚拟仿真、用户功能、资源查询等模块组成;服务器层主要由实验数据处理、虚拟仿真模型、远程监控、用户功能后台处理、教学资源(包括:课件、教材、视频)等模块组成;设备层主要由课程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学科实验室内的各种实验设备组成。

这三个层次由校园网进行互联,而校园网是一个动态非平稳随机时延系统,该系统因时间、地点、网络通信路径和能力不同及学生访问量变化等随机原因引起通信网络的时延、丢包、乱序等现象,会出现网络延迟问题,导致远程线上实验结果与本地实验不同效、甚至失效的问题。

针对远程网络环境下的实验必须与本地真实实验同效这一难题,提出一种多层自主网络时延处理方法,采用大系统理论的自主网络延时、丢包、错序处理机制,解决了由网络的引入而影响实验原理、性能、结果等实验失效问题。首先,构建了由前向通道和后向通道连接用户层-服务器层-设备层的双通道三级改进型Smith预估补偿器时延补偿方法。该方法由实验与实践程序、服务器群维调度算法、学习者浏览器呈现、控制周期调度算法、设备安全监测与控制、设备群维调度算法等模块组成。

该方法采用“实验设备”及其“仿真模型”双对象与“Q1”“Q2”“Q3”三缓冲区网络时延补偿策略。在前向通道,‘实验与实践程序’模块输出的信息序列分两路,一路送给‘仿真模型’模块,称为信息序列1。另一路送入‘服务器群维调度算法’模块,称为信息序列2。信息序列2通过网络发送到‘控制周期调度算法’模块的前向缓冲区序列Q1中,‘控制周期调度算法’模块从Q1中取出信息,经过‘设备安全监测与控制’模块后生成信息序列4,信息序列4进入‘实验设备’进行实验与创新实践。这样,信息序列1和信息序列2完全相同,只是信息序列2滞后信息序列1最大时延。在反向通道,‘仿真模型’响应信息序列1反馈给‘实验与实践程序’模块,构成仿真闭环反馈,产生信息序列3;‘实验设备’响应信息序列2后生成信息序列5,同时通过摄像机采集设备运行状态,生成信息序列6。信息序列5和信息序列6通过网络分别送到浏览器呈现模块中的后向缓冲区序列Q3、Q2中,客户端,Q2、Q3中的信息序列通过‘学习者浏览器呈现模块’将以视频、曲线等信息序列表示形式显示给学生。由于‘实验设备’及其‘仿真模型’基本相同,从而实现响应信息序列3和5基本相同,只是5滞后3两倍的最大时延。在学生群维的浏览器上显示时,Q3缓冲区中的响应信息序列5从第一个元素开始显示。通过该时延补偿网络结构,不仅补偿被控对象反向通道时延、并将前向通道网络时延排除在实验控制器之外,而且还将干扰反馈通道网络通信时延和干扰前向通道网络通信时延排除在干扰控制器之外,从而解决了混合式学习中本地实验、创新实践与基于浏览器的远程网络实验、创新实践的同步问题。

2.个性化知识的学习环境构建与安全控制策略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算法的编写需求,本学习环境设计了安全闭环实验与创新实践环境。该环境由仿真模型、入口参数、实验与创新实践程序执行、出口参数、程序编辑器、编辑检查、差错监控等模块组成。该实验与创新实践环境由三级闭环组成:一级为实验与创新实践运行环境,即‘设备模型’→‘入口参数模块’→‘实验与创新实践程序执行模块’→‘出口参数模块’→‘设备模型’的运行环境;二级为实验与创新实践编程环境,即‘设备模型’→‘人口参数模块’→‘程序编辑器模块’→‘出口参数模块’→‘设备模型’的运行环境;三级为编辑检查环境,即‘程序编辑器模块’→‘查错监控模块’→‘C编辑器模块’环境。

同时,学习环境采用三级安全策略,保障学习环境的安全性:一级安全环境为‘C编辑器模块’→‘查错监控模块’→‘程序编辑器模块’的反复测试,保证学生编写程序的正确性;二级安全将基于浏览器的程序策略的实验与创新实践环境集成封装,从而保证实验与创新实践环境的可靠性;三级安全采用组态软件封装技术将实验与创新实践设备完全封装,保证设备群维的可靠运行。

为解决学生仅通过登录web浏览器,即可实现无网络时延的实验程序编辑、编译、运行、实验控制这一难题,学习环境还完成了时延处理算法与编译环境有机集成:学习环境采用C、JAVA等通用性计算机编程语言,作为学生实验、创新实践学习的基本语言,为编辑、编译、运行、实验控制的程序级开放性实验和创新实践提供运行环境,不仅满足大多数学生操作的简易性要求,还实现设备最底层、深度、完全开放的实验、创新实践操作。此外,该环境面向本地客户端设备与远程实验的供需问题,解决了实验设备的个人专有和多人共享这一矛盾,实现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时时能学、处处能练。

3.创造性知识生成、多样化知识表示及资源共享的培养模式构建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存在于混沌、复杂、动态和碎片化的网络结点当中,学习不再是内化的个体活动,而是基于大规模的网络化和社会化的交互过程中,是一个连接建立和网络形成的过程。因此,我们采用“互联网+教育”技术,将设备群维、服务器群维、学生群维和教师群维四个维度集成,将理论、实验、创新实践三类环节有机融合,将慕课与高校课堂二种课堂有机混合,并采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通过其历史使用记录,由深度学习算法进行分析后,采用线下高校课堂与线上慕课无缝混合策略,构建创造性知识的生成系统,完成服务器知识库的自动更新,构建了创造性知识的生成系统;为便于理论、实验、创新实践结果展示,学习环境还根据所生成知识特征,采用曲线、视频、动画、课件等多种知识表示形式,在个人浏览器上以菜单切换模式和同屏显示方式呈现给用户,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可操作性。设计现实社会、教学环境、认知学习环境的临场感。通过大规模、网络化、社会化的线上交互来帮助学习者在混沌、复杂动态的网络节点中寻找到关键结点,实现混合式学习的线上、线下活动互动,促进学习者与关键结点的深层次交互与意会。课题组探索构建了可随时随地进行“理实同步-虚实结合-资源共享”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

此外,本培养模式采用的创造性知识生成系统与多样化知识表示方法,既能丰富新型混合式学习环境的基本功能,又能完成该新型混合式学习环境的有效推广。

三、结论

本文从混合式学习法的重要性分析出发,针对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并构建了一种“理实同步-虚实结合-资源共享”线上线下混合式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以互联网控制模型为基础,采用Web浏览器为交互媒介、以开放性编程语言为工具,为学习环境用户提供程序级底层、开放式教学、学习与实验环境,并具有将线下“传统课堂”与新兴线上“MOOC课堂”的有机融合;将理论学习、实验操作及创新实践的一体化同步,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率及动手能力;将线上线下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知识自我构建及创造性知识的多模态表示与呈现,为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加快实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提供综合式学习环境。

该模式培养已在部分高校课堂教学中得到推广。多年的教学及实践课程验证测试表明,该培养模式已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教学实践效果:经过该模式培养,学生平均每年参与创新性实践竞赛项目200余项,各类竞赛获国际级奖励超50项,国家级一等奖60余项,省部级一等奖70余项,本科生在各类创新实践及竞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证明了该教学模式在学生培养中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该培养模式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科学技术奖励,证明了其创新性和科学意义;学习环境获得多项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类奖项、十多所高校一线课堂教学的应用成果,进一步证明了该教学学习环境的有效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成龙,李丽娇.论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中的学习支持服务[J].中国远程教育,2017(2):66-71.

[2]金慧,刘迪,高玲慧,等.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6高等教育版)解读与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6(2):3-10.

[3]孙歆,王永固,邱飞岳,等.基于协同过滤技术的在线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系统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8):78-82.

[4]LAI J C, LI Z, JI Y, et al. Research on experiment-guidance-theory teaching mode in optics course[C]. Hangzhou: ETOP, 2017.

[5]苏宏,陈阳键,吴迪,等.新媒体联盟2016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1-21.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Z].北京:2019.

[7]吴岩.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新形势[N].光明日报,2017-12-19(13).

[8]冯晓英,孙雨薇,曹洁婷.“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学习理论与教法学基础[J].中国远程教育,2019(2):7-16.

[9]王雪双.英国高等教育与科研体系改革趋势[J].世界教育信息,2017(7):16-21.

[10]伍红林.从《博耶报告三年回顾》看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研究性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79-82.

[11]王佳,翁默斯,吕旭峰.《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创业教育新图景[J].世界教育信息,2016(10):23-26.

[12]李明华.教育变革的新职业:学习工程师[J].开放教育研究,2016(3):24-36.

作者简介:樊泽明,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陕西省自动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教授,工学博士;刘准钆,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余孝军,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黄攀峰,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

  来源: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年第2期

 

 

民办院校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

 

 

摘要:大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为传统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变化和新思路。传统理论学习型单一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下经济发展及学生就业的需求。以“互联网+大数据”为背景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全社会对既具有财经类专业知识又具有大数据思维的复合型、跨界型现代财经人才需求强烈。当前,通过将大数据知识及技术融入创新提升人才培养的全流程中,才能真正有效培养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此,需建设落实以校企合作为重要载体,融贯“课、证、岗、赛、帮、创”六大环节的财经类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而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财经人才。

关键词:大数据、应用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国家大力推行以数据密集、跨学科、强合作和问题驱动为特征,以交叉融合为重要手段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指引的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创新教育改革理念、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丰富分类培养体系等已然成为下一阶段新文科教育建设的重点。其中,财经类专业的技术化发展、学科的对策化创新是当代财经类专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互联网+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为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人们对大数据带来的深刻影响及其巨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愈发重视,各行各业的决策制定模式正从“业务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使命。为兼顾社会整体发展趋势和市场的定制化需求,信息化和大数据已经成为大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生产要素。面对海量数据,大数据行业作为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模式如何进行创新,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 财经类专业人才大数据岗位就业现状

《2021-2022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高校纷纷建立了大数据相关专业,这些新增专业多体现了实用性与交叉性,反映了大数据相关专业朝着精细化、融合化的方向发展。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新职业—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经济管理类是企业大数据人才的重要来源专业之一。特别是财经数据分析类岗位,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主要人才来源。

从人才渠道来源看,社招来源占比最大,比校招、内培和内推以及培训机构招聘的总和还要高。大数据人才目前主要依靠社招,说明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内培和培训也不能满足岗位要求。

大数据相关岗位是未来财经类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向,但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高校人才培养存在校招培训不足、与岗位不匹配、校企合作脱节等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以下方面对原因进行分析。

2 高校财经类人才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新发展格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社会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除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具有较高实践水平和创新创业素养的大学生愈发得到青睐。但是,在实际人才培养中,部分民办院校缺乏对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也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成就感不高、就业技能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结果。

2.2 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相对滞后

目前,不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课程设计还是以理论学习课程和单一理论考核为主,实践课程相对较少。在课程内容修订过程中,主要以政策要求和教纲需求为主,教授知识然后采用考试进行考核,教学方法上存在滞后性。虽然有部分院校已经开始引入沙盘推演、仿真实习等一些融入创新创业元素的课程,但仍未完全形成体系化的创新教学体系。

2.3 实践教学体系缺乏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学生自我教育共同构成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而对于民办院校财经专业来说,实践教育是其中更重要的环节。一方面,当前实践教学更多是为了满足专业教学要求和课程教学需要,使得财经、金融行业的市场需求与高校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老师中,理论型教师虽然能在理论教授环节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往往因为没有真正参与企业运行和管理的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足。

3 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设计

3.1 高校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主要通过校企的深入合作来洞悉行业未来发展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并围绕此目标来更新教学课程设置,同时依托企业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突出财经类专业应用型的特点。

湖北经济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坚持“应用为先,能力为重”的原则,努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的实践型、实用型财经管理和一线实践人才。

本文通过理论研究、财经大数据行业分析、企业调研以及近年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在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举措,总结了以教学内容改革和校企合作模式为两大环节,“课、证、岗、赛、帮、创”为六大途径,一体化地进行职业化教育改革,建立校企合作联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手段培养应用型复合财经类人才。

3.2 教学内容改革设计

教学内容改革环节是整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大数据课程开发、交叉与创新课程开发、师资力量改进三方面。

首先,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要求人才在有经济管理理论基础的同时,又能够熟练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对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因此,针对财经类专业人才更偏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据敏锐度、数据素养和数据能力。针对上述需求,可以采用R语言等具有图形能力的平台,通过在实践中教学和考核,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数据技术和能力,并具备大数据思维。目前,在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财经类专业,拟开设《金蝶cloud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程》《金融大数据分析》《ERPⅠ》《ERPⅡ》等应用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大数据素养,未来将进一步打造体系化的大数据技术课程。

其次,财经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特色,在课程设置时,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倡导创新创业与新文科发展的趋势下,管理类专业教育需要面向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进行学科重组,将新技术、新实践融入课程内容中,为学生提供有创新意义、满足当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融合课程。

最后,教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在加强理论型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创新型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民办院校财经类专业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应用实践能力上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培养一支“双师型”的专业师资团队。师资力量的改进,一方面是理论型老师的改进,主要是通过提升教师对创新创业背景下的大数据财经的认识,并积极培育教师研究财经大数据分析技术。另一方面,加大创新型实践指导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推动双导师制,积极引入社会上一些优秀的创业者或者创业成功的校友,可以将其作为学院的客座教师和学生的校外导师,来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做指导。

3.3 高校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环节包括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校内实践主要由实践教学的老师完成,通过开展实践教学课程教育,同时指导学生参与各项大数据及创新创业竞赛,组织各类财经大数据专业及创新创业讲座等方式做实学生的专业实践教育。目前,很多财经类院校虽然已经纷纷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但对于专业特长和本地资源的挖掘仍然有待深化,应积极推动企业就行业趋势、岗位需求及技能等进行讲座或培训,参与学校实践课程的研发,大力发展企业导师,使之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并完成职业角色的转换。在新型校企关系和合作平台之下,未来可以从“课、证、岗、赛、帮、创”六个维度制定举措,重点落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课”指对大数据相关课程改革。主要是通过对理论类课程的知识优化,实践课程的体系化,从而建立专业特色课程群。专业特色课程群主要包括财经大数据理论课程、财经大数据分析课程、财经大数据仿真实习课程、财经大数据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等。通过对专业特色课程群的规模化创新,在传统的理论类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大量结合大数据相关知识内容,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化对财经类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的认识。

“证”指的是执业资格认证考试体系。民名办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执业资格认证体系则是职业化教育的重要抓手。2019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推动职业化教育更加健康有序发展。通过在传统高等教育过程中融合职业化教育,有助于学生在高校阶段积累一定的职业实操能力,培养起一批具有数据信息和数据价值敏感度、能够有效发掘与利用其潜在社会经济价值的现代财经人才。

“岗”指对学生校外实习的指导。通过校企合作,引入财经类企业实习岗位资源机会,并与企业制定合理有效地分阶段实习目标。通过实习,让学生能够在真正的就业环境中学习和锻炼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在实践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既能够为社会输出“订单式人才”,又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自主实践能力的创业人才。

“赛”指对财经类大数据相关竞赛的筹划。在校内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经管类大数据相关竞赛,使得学生能够获得专业知识交流和技能提升的机会。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争取竞赛荣誉获得更好地成长。参与竞赛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技能的提升,而且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了解,捕捉行业动态,对于未来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意义斐然。

“帮”指财经类行业内优秀人士的传帮带和就业推荐。合作企业及校友资源是学生传帮带和就业推荐的重要途经。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校外导师”可以更好得提高帮扶效果。同时,鼓励已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参与对在校学生的就业帮扶推荐。传帮带和就业推荐,可以充分调动合作企业和校友资源的动力,使高校进一步利用好内外部智力资源,形成“滚雪球”效应,在行业内形成高校聚集效应,在不断帮扶中不断发展,在不断发展中不断帮扶。

“创”指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推动建立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大数据时代新文科背景下管理学科创新建设与财经类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是打造“一流”专业的关键一环。整合高校、企业、社会资源,建设“师生同创模式”“开放式模式”与“‘孵化器+’模式”三种模式协同的高校专创融合机制,以培养方案设计、师资队伍培育、课程体系建设、基础条件平台、质量文化体系五个方面为支撑,融贯“人才—创新—文化—成果”四螺旋路径,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多重PDCA循环路径。藉此建立的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4 结论

大数据背景下的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改革与校企合作两个环节,通过“课、证、岗、赛、帮、创”的培养方式,形成稳定的产教融合合作机制,构建在校产行企“六K”人才培养模式,培育符合市场需要的“三有三实”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铺平道路。

基于此模式,民办高校在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上,可以更有效地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深入优化财经类专业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分类培养体系,深入探索财经类人才的职业化教育路径,与以“互联网+大数据”为背景的社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为培养既具有财经类专业知识又具有大数据思维的复合型、跨界型现代财经人才提供新思路,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参考文献

[1]陈寿灿,严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大商科创业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7,(08):96-100.

[2]任韬.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数据分析教育的思考——以财经类高校为例[J].学周刊,2016,(34):40-42.

[3]董媛香,杨帆,苗敬毅,等.大数据时代财经类院校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指导[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9,22(03):50-57.

[4]胡俊华.新文科背景下民办高校经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1,29(11):142-143.

[5]尹舸,吴岩.经管类学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北华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58):13-15.

[6]李奕轩.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商科”建设的思考[J].纳税,2020,14(03):294-295.

作者简介:陈忠伟(1974-),男,湖北孝昌人,管理学博士,现任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高级实验师,高级经济师。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