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推荐·阅读经典 2023年 第22期

发布时间:2023-06-21

《专业与课程建设》

1.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护理专业“1+X”老年照护教学改革研究

2.不同授课技能对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护理专业“1+X”老年照护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1+X”证书制度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内在契合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人才质量的提升。但“1+X”证书制度在实际贯彻与落实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教学负担重、“双师”素养有待提高,教材内容滞后工作实际、形式单一,学生对该制度的认可度低及实训资源有限等。为此,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采取以下措施,以期提高该校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建设:校院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建共享,开发符合行业标准的新形态和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从心出发,提升护生从事老年照护工作的意愿;校企协同,打造基于真实岗位情境的实战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1+X”证书制度,“三教”改革,护理专业

“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明确提出,“1+X”证书制度培养个人职业活动和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2],目的是将“X”证书的培训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机结合,从而为国家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提出把“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三教”改革作为该方案试点工作的目标任务之一。[3]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从2019年获教育部首批“1+X”老年照护职业技能证书(以下简称“1+X”证书)培训试点单位以来,通过教学实践剖析存在的问题,立足“三教”改革深化校院合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问题与措施

(一)“1+X”证书制度下老年照护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问题:教学负担增加,“双师”素养欠缺

“1+X”老年照护培训试点工作开展后,我校统筹整合教学师资,在基础护理技术、老年护理及外科护理等课程中安排8位护理专业教师参与该项目。但参与培训的这8名教师中有4人缺乏一线工作经验,“双师”素养欠缺。职业学校的教师来源相对单一,大多是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入校园,不具备开展工作任务及情境化教学的能力。[4]此外,我校护理专业的师资相对不足,现有的教师工作任务除专职教师周课时达16外,还有班主任管理与科研任务等工作,负担较重。针对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的特殊性,“1+X”证书重视考核学生的安全风险防范意识与沟通能力,教师层面如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将影响教学的实用性与针对性。[5]

2.教材问题:教材内容滞后工作实际,形式单一

目前,“1+X”老年照护职业技能培训使用的教材内容较为系统与完善,但部分内容滞后老年照护工作的实际,形式上局限于纸质教材。考虑到书证融通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把基础护理技术和老年护理等课程融入教学内容并需要活页教材作辅助。但现有的教材缺乏与实践技能相关的教学视频且无网络教学平台,形式相对单一。教学改革改的是课程,改到实处的是教材,因此,教材改革是“三教”改革的基础。如果“1+X”老年照护的培训教材没有及时将职业技能所需的新技术、新知识和新规范作为内容模块融入教材内容,没有结合学情分析形成多元立体化教材,将不能真正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

3.学生情况:部分学生对证书的认可度较低,服务意愿较低

以我校2019年首次推行情况为例,经过广泛宣传动员,在护理专业三年级的521名学生中,101人自主报名,3人中途放弃,64人通过考核,通过率达63.36%。从数据上可看出,学生对“1+X”证书的认可度不高,这与缪金萍等人的研究一致。[6]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学生不了解我国老年照护的前景,未充分认识“1+X”证书的含金量。护理专业毕业生普遍认为护士资格证的价值远高于老年照护资格证,我校2019届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报表显示,92.8%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为医院护士,而毕业生对“1+X”证书明显缺乏关注。第二,学生对老年照护岗位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家庭责任意识不足。传统观念中,照护老人是脏、累且收入不高的体力工作。如果学生仍缺乏对照护老人工作的认可与服务意愿,将直接影响“1+X”老年照护职业技能培训的效果。

4.教学场地:实训资源有限,场地设备不足

老年照护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技能,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学生需要在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我校护理实训中心是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教学基地,前期已购置大量高仿真教学设备,但仍然存在仿而不真的问题,且现有的护理实训教学基地场地设备资源有限,仅能满足日常护理教学的需要,不能充分满足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需要。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1+X”老年照护教学的改革对策

1.校院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校教师、三甲医院老年病区主任护师和养老服务行业专家应组建教学团队,学习并理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教育+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等文件的内涵,提高团队成员对书证融通意义的认同感。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促使我校教师与行业专家形成一对一的组队,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互培互育。“请进来”的专家应根据行业标准引入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术,参与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教学资源开发等工作。组织“走出去”的教师积极参与国家“1+X”老年照护培训师资及考评员的培训。另外,学校还应安排已参与“1+X”老年照护培训的教师脱产进入企业实践3个月,通过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创新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有机结合学历教育与“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

2.共建共享,开发符合行业标准的新形态、立体化教学资源

教学团队应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老年照护人才为目标,将重构人才培养的方案纳入行业标准;着眼课程,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将“1+X”证书中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目标与现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学习目标逐项进行对比分析,确定融通方法,从免修、强化、补修和能力转化四个方面实现书证融通,从而实现“1”与“X”的有机融合。

(1)教材内容

教学团队应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等思政元素;摆脱知识本位的束缚,加强与岗位实践的联系,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同时针对老龄化社会现状、国家养老政策和养老机构人员需求等给护理专业学生增补相应的知识,提升学生对照护老人工作的职业认同感。此外,教学团队还应根据老年照护岗位的需求重新序化教学模块和教学内容,及时纳入行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紧跟行业发展,编写校本活页教材,解决教材内容滞后行业需求的问题,以更好地服务区域产业。

(2)教材形式

教学团队以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为原则,共建基于超星泛雅MOOC的老年照护网络教学平台。团队成员以老年照护校本教材为蓝本,将教材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制作老年照护课件、教案、试题和微视频等资源,经过行业专家审核后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避免传统教材内容滞后的问题,还能有效体现教材先进性和多样性等特点,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与碎片化的学习需要。

3.从心出发,提升护理专业学生从事老年照护工作的意愿

针对学生对证书认可度不高,服务意愿较低的情况,我校前期通过充分调研,采取问卷及访谈的方式了解了学生参与老年照护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目的是从源头解决人才供需的矛盾。学生参与老年照护工作意愿的影响因素包括其所学专业、老年志愿服务的参与情况、家中有无老人和老年教育课程的学习情况等。针对调研结果,我校从课程思政出发,在课程中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模块,尤其是孝文化的内容,弘扬尊老、敬老和爱老传统美德,引导学生的孝文化思想;我校邀请优秀毕业生来校讲座,在校生可从优秀毕业生分享的老年照护工作的先进典型事例中,得到爱岗敬业和孝老爱亲的职业素养的熏陶。此外,我校依托德育第二课堂与社区、医院合作开展与老年健康教育相关的志愿服务,还与市福利中心开展与老年照护相关的活动。我校通过带领学生进入老年病房和养老院等地,让其直接与老年人进行接触与交流,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对老年人心理与精神需求的认识,提升工作价值感,增强学生从事相关工作的意愿。

4.校企协同,打造真实情境信息化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教学团队应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鉴于老年照护岗位的特点及其对沟通能力和安全防护意识的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我校多年院校合作办学的优势,将实训教学场所设置在老年病房和养老院,使学生在真人、真情和真境的环境中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及安全防护意识。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尊老爱老的职业情感,有机融合思政教育与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对从业环境及岗位的感性认知。[7-8]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校参与“1+X”老年照护培训的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年级主要分布在2017级、2018级和2019级,其中2017级101人,2018级117人,2019级116人。这三个年级的学生在年龄、性别、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成绩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学生对“1+X”证书的认可度、服务意愿和教学满意度,比较学生的考核通过率。整理调查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结果1:护理专业学生对“1+X”证书的认可度、服务意愿和教学满意度正逐年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结果2:护理专业学生“1+X”证书考核率逐年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三、讨论

(一)校院合作:深化“三教”改革,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产教融合与校院合作,我校立足“三教”改革,采取传统文化教育和老年专业课程教育等措施,改变学生对照护老年工作的印象,提升其学习老年照护课程的意愿。自2019年开展“1+X”老年照护职业技能培训后,报名人数逐渐增多。试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考核通过率从2019年的66.34%逐步上升为2021年的98.33%,占比大幅度提高。在开展老年志愿服务活动时,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升,说明学生在学习意愿和行动等方面的情况均有所改善。这与国外学者的研究一致,即照顾者对老年照护的工作内容有了初步的印象和认知时,对老人会有同情心和亲近感,也会对老年照护工作产生更大的兴趣。[9-10]从表1和表2可知,产教融合背景下,校院合作,立足“三教”改革,能有效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对“1+X”证书的认可度、服务意愿和教学满意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产教融合:改革高职护理专业“1+X”老年照护教学,促进专业建设

1.申报并立项省级教育教学创新团队

深化“三教”改革,以省现代化专业群——护理专业群为基础,聚焦健康服务产业,应用校院双元育人机制提升团队整体教学能力,建设省教育教学创新团队。我校12名团队成员目前已全部参与国家“1+X”证书师资及考评员培训,近三年组织师生参与的省级健康照护相关技能比赛获得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2项。

2.打造立体化教学资源

学校在发展老年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紧密结合中医药特色,积累个性化老年健康教育资源。我校通过与医院和社区养老院的三方联动,建设项目化的立体教学资源,包括线下《医养结合老年照护》教材、活页讲义和微视频等,保证“1+X”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同时为社会提供科普基地,助力老年健康教育发展。

3.老年相关实训基地建设

为切实提升教学效果,建设成集参观学习、互动体验和教学培训于一体的老年照护康养实训基地,同时适应时代需要,我校拟建设智慧养老实训基地,重点建设“1+X”老年照护智能实训模块,包含居家模块、老年照护专项技能训练模块、老年能力评估模块和紧急事件处理模块等,以进一步满足教学、科研、培训、鉴定及服务等教学需要。

四、结语

“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改革,涉及范围广、内容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11]我校通过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不断深化“三教”改革,“1+X”老年照护技能考核通过率在国内名列前茅。由此可见,以产教融合为基础,通过创建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开发符合岗位需求的立体化教学资源,教学中注重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打造基于真实岗位情境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能高效、科学地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其他“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提供借鉴。同时,参与培训的护理专业学生从事老年照护工作将有助于提高照护从业者的学历层次,优化照护人员结构,推动我国老年照护事业的健康发展。[12]

参考文献:

[1]丁振国,郭亚娜.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与保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0):53-56.

[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22-02-23].http://www. gov. 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3]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EB/OL].(2019-04-16)[2022-02-23].https://www.tech.net.cn/news/show-70170.html.

[4]龙海,张亮.“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J].发明与创新,2020(8)132-133.

[5]侯继丹.推行老年照护“1+X”证书制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21(4):349-351.

[6]缪金萍,陈璐,郝伶,等.“1+X”证书制度下高职护理专业与老年照护职业技能书证融通的实践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2(16):7-9.

[7]余惠琴,孙停瑞,叶菀,等.老龄化背景下护理学专业“1+X”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1(19):96-98.

[8]贺丽春.高职院校老年健康照护课程改革[J].中华护理教育,2019(1):43-47.

[9]OKUYAN C B,BILGILI N,MUTLU A. Factors affecting nursing students’intention to work as ageriatric nurse with older adults in Turkey:a cross-sectional study[J]. Nurse education today,2020(95):104563.

[10]GALZIGNATO S,VERONESE N,SARTORI R.Study of the attitudes and future intentions of nursing students towards working with older people:an observational  study[J].Aging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2021(11):3117-3122.

[11]高正春,张扬,李娟.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老年护理专业老年照护课程体系的构建[J].护理研究,2021(3):506-510.

[12]张景春,高希海,刘希杰,等.高职护生“1+X”证书的认知情况、参训动机、从事老年照护工作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1+X”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2(27):92-94.

作者简介:陈小慧,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

作者: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陈小慧 柳雪玉 刘海波;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 高静

《教育观察》2023年第1期

 

不同授课技能对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研究

 

摘要:高校各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各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通过教育部发布的调查报告中“学生对课程教学满意度得分”的情况可以看到还需不断改进。基于此背景,以高校管理类课程为对象,从教师授课技能的维度,来考察不同类型的授课技能对教学质量的差异化影响。首先基于管理学中对管理者技能的分类,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在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情境下,教师技术技能、人际关系技能以及概念技能的具体涵义。最后指出三种授课技能对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会有差异化影响,强调授课的技术技能是教学质量的“保健因素”、人际关系技能是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因素”,而概念技能则是教学质量的“激励因素”。

关键词:高校,管理类,授课技能,教学质量,管理技能

引言

高校各类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育人工作的质量,也是各个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因而教学质量工作也始终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研究机构关注和监测的重点。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18年度)》(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以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通过数据挖掘、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呈现高校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状况;指出“大学质量文化建设”呈现新风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政府完善质量标准,强化外部教育教学评估,同时高校内修教学督导、专项评估、常态监测,质量文化得到培育和养成。在质量评估结果量化方面,《报告》指出学生学习体验满意度不断提升,2016—2018年,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得分分别为64.48、66.25、67.62;同时也指出部分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还存在教学模式创新性不足的问题①。通过以上信息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了解高校教学质量的总体状况,尤其其中的“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正是教学质量的同义词,是对教学质量的量化表现。从中可以看到,尽管满意度得分表现为上升趋势,但总体得分并不高,说明当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是否满意”这个角度来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时,教学质量的表现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也说明尽管我们这些年在教学硬件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影响学生满意度的更大权重的质量因素改善还不明显。而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面对面直接互动的老师无疑是最核心的影响因素,在这方面目前很多研究探讨了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管理、人际互动等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总体属于“可见性”的因素,例如教学设计体现在教学大纲、教案和课件中,具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是可以用语言较为清晰表达出来进而复制的,教学过程管理部分体现在教案中,部分体现在平时成绩的设计中,相对而言,其中的人际互动因素则是一个较为模糊的高度动态过程,对于到底应该“如何更好地开展师生间的人际互动”的问题,相对并不容易用语言来清晰表达,进而也不容易被复制和学习,原因在于它是凝结在教师身上的一种无形技能,与前述的“可见性”的因素相比,这种“技能性”因素也可以称之为“不可见性”的因素。不论前面提到的这些“可见性”因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最终都需要教师通过人际互动这样的不可见的“技能性”因素作为“转换器”,来将以上“可见性”的课程内容传递给学生,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类似于人际互动这样的“技能性”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即从教师授课技能的维度来考察其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而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 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运用的授课技能类型

在探讨教师授课技能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可能的技能性因素都有哪些,除了人际互动技能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可能运用到哪些技能呢?由于高校学科门类众多,不同学科下的课程在教学逻辑、教学方法和授课技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此本文以“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管理类课程为研究对象,首先探讨对管理类课程而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能运用到哪些技能类型(后面一节再来探讨这些不同授课技能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什么)。罗伯特·卡尔兹将管理者的技能分为技术技能、人际关系技能、概念技能和政治技能。而前文中提出的课堂情境下的人际互动技能本质上也就是这里提出的“人际关系技能”。尽管这些技能类型是针对管理者提出的,并非针对授课情境下的高校教师来提出,但当我们讲授的课程刚好是管理类课程时,对于授课教师而言,这些技能类型同样能够较好地涵盖教师在管理类课堂上可能运用到的各种授课技能,也就是说,管理者所需要具备的技能与管理类课程授课教师在授课情境下所需要具备的技能,两者具有较好的契合性和一致性,为了进一步阐释这种一致性,下文在对这些技能类型的原始概念进行说明的基础上,会进一步阐述这些技能类型在管理类课程教学情境下的具体涵义。

罗伯特·卡尔兹将管理者的技能分为技术技能、人际关系技能、概念技能和政治技能:其中技术技能是指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在某个专业领域掌握的特定技能,包括专业知识、专门技术、技巧和方法等;人际关系技能是指人们与其他个体或群体进行沟通、联络和共事,以及处理、协调组织内外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概念技能是指人们对事物进行洞察、分析、判断、抽象思考和概念化的能力,是组织中的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必备的一种技能;政治技能也称为行政技能,是指人们提高个体在组织中的职位,建立权力基础并构建社会关系的能力[1]。而针对管理类课程授课情境下的高校教师而言,这些技能类型表现为以下具体涵义。

1.1 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技术技能

教师的技术技能表现为教师对相应管理类课程中所涵盖的管理理论、管理逻辑、管理概念、体系、知识以及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的掌握。对于管理类课程而言,这部分内容是基础,学生只有充分掌握了这部分基础的“技术”内容,才可能在这个基础之上去发挥和创造,因此这也意味着,教师必须具备充分的技术技能,否则无法传递给学生。

1.2 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际关系技能

这里指的是教师在授课情境下能够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建立彼此的信任,从而实现良性沟通的能力。具体包括教师是否能体察到学生上课的潜在需求,是否能抓住这些需求来激励学生参与课堂,进而影响学生,最终促使学生主动愿意找老师沟通对话。人际关系技能也就是上文提到的人际互动技能,它扮演着“桥梁”的作用,教师只有具备了人际关系技能,才能将以上管理类课程中基础的“技术”内容传递给学生。

1.3 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概念技能

概念技能在原始概念表述中也是一种抽象能力,并不易于解释。结合实际授课经验,本文认为在管理类课程中,由于管理学学科作为软科学,属于规范化和程序化程度就较低的学科,市场竞争环境也要求企业的管理方式方法要追求差异化和创新性,因此很多课程内容没有最优解,没有标准答案,也不应有标准答案,需要给学生更多发挥创造的空间。因此,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概念技能,直观表现为向学生提出辩证性的高质量问题的能力,高质量首先体现在答案不唯一,老师自身也不知道答案,而且问题适度地违反现实中的常态,从而能启发学生“自主”进行开放式的思考,甚至促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搜集资料寻找答案,进而能锻炼学生“自主”深度思考的能力,乃至刺激学生进行激烈的思维碰撞,尽管在课堂上争辩完可能也没有最优答案,但这一思维过程可以拓宽学生针对实际管理问题的思维边界,提升学生解决管理类问题时的创造性。

而对于管理者技能中的政治技能而言,由于高校的课堂教学情境并不是组织情境,老师与学生群体并不存在组织中的职位高低问题,因此本文不将其作为一种授课技能类型。由此我们得出了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运用到的三种授课技能类型。针对这三种不同的授课技能,下面来分析这些不同授课技能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2 三种授课技能对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的差异化影响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于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而言,三种授课技能都是必备技能,只是三种技能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层次和结构不一样。

2.1 授课的技术技能是教学质量的“保健因素”

在管理学中,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了组织中个人与工作的关系问题,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访谈,要求受访者描述哪些因素使他们在工作中感到满意和受到激励,又有哪些因素使他们感到不满和消沉,进而发现导致满意和不满意的因素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因素,即“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从“不满意”到“没有不满意”的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而从“没有满意”到“满意”的这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指那些能让员工产生满意情绪的因素[1]。换句话说,如果保健因素都没有满足,那么员工会不满意,但即使保健因素得到了满足,也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意(并不能给员工带来满意),只是使员工从不满意的情绪转化为没有不满意的情绪。而要想让员工满意,只能去关注和改善“激励因素”,这些因素才能给员工带来“满意”。对于管理类课程中的学生而言,他们尽管不是企业情境下的员工,但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就是他们的工作,因此双因素理论所研究的组织中个人与工作的关系问题同样适用于学生对象,只是转化为个人与学习(工作)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发现教师在授课时,如果教师的技术技能不足,无法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那么学生是不满意的,而如果教师能合理运用技术技能来传递管理类知识、概念、理论和逻辑体系等课程内容,那么是可以满足学生希望掌握课程内容这一基本需要的,但由于掌握课程内容只是基本需要,因而充分的技术技能也只是消除了学生的不满意,使其处于“没有不满意”的状态,我们从学生的情绪状态上并不能体察到“满意”的情绪,因而授课的技术技能只是教学质量的“保健因素”。

2.2 授课的人际关系技能是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因素”

在课堂授课情境下,学生的需求除了希望掌握具体的课程内容这一“物质类”基本需求之外,作为拥有情感和思维的人,学生同时也有“精神类”需求,希望能跟他人交流进而获得尊重、认可、成长,而这些恰恰就是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而在课堂情境下学生所谋求的交流对象显然只能是老师,因此教师的人际关系技能具备了激励因素的特质。但同时,如果授课的人际关系技能很弱,甚至影响到了教师技术技能的发挥,教师难以与学生进行较为基本的沟通,使得课程内容无法正常传递,那么同样也会使学生不满意,这又体现出人际关系技能的保健因素的特质,因此我们说人际关系技能是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因素”,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范围很大,从“不满意”到“没有不满意”,进而到实现“满意”。

2.3 授课的概念技能是教学质量的“激励因素”

而概念技能前文已述,指的是通过高质量的辩证性和挑战性问题来激发学生,使其“自主”进行深度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充实感、满足感,进而产生对这门课程的获得感和成长感,而这些恰恰也是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因此,我们说授课的概念技能是教学质量的“激励因素”。那么概念技能会不会也有保健因素的特质呢?首先,老师在课堂上抛出的这类高质量挑战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过课程内容的,并不属于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其次这类问题由于其挑战性,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因而并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思考并获得激励和成长,对于这部分学生也仅仅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因此授课的概念技能属于较为典型的教学质量的“激励因素”。

注释:

①以上关于《报告》的内容均引自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6/t20200628_468661.html.

参考文献:

[1]赵丽芬,刘小元.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郭骁(1981—),男,甘肃庆阳人,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质量管理。

作者: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郭骁 

 来源: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