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
1.学前教育专业男师范生体育教育特色课程模式研究
2.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
学前教育专业男师范生体育教育特色课程模式研究
摘要:在学前教育领域,幼儿园教师在世界范围来看也以绝对比例和数量的女性为主,男性幼儿园教师的绝对数量和相对规模都非常低。我国幼儿园男性专任教师的比例仅为2.21%(教育部,2019)。试图基于供给侧改变,探索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男幼师的培养策略,指出采用“积极歧视”策略,建立健全招生政策;优化人才培养方向,进行职业生涯引领;调整课程设置,增强男师范生职业认同;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增强专业学习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学前教育,男师范生,体育教育,特色课程
学前教育领域中教师性别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的女性化不仅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也对幼儿园教师自身的社会地位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导致男性幼儿教师缺乏、流失。基于这一问题,打破职业的性别隔离对于高校而言就需要从招生与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作出改变,增强男师范生的专业和职业认同,吸引更多男性从事幼教工作。
一、基于供给侧的探索——突破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的藩篱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男师范生在专业集体中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来讲都处于弱势群体。这种趋势若无法得到解决,会在专业认同、职业认同、社会地位等方面对男师范生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进而成为他们从事学前教育的障碍。这些少量的男师范生选择放弃从事学前教育,导致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的女性化,也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和我国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突破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的藩篱是十分必要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基于供给侧进行探索和改变,从招生进口端口和人才培养过程、输出端口进行探索,采取“积极歧视”策略,建立健全招生政策;优化人才培养方向,调整课程设置,增强男师范生的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打破职业的性别藩篱,吸引更多男性从事幼教工作。
二、学前教育专业男师范生专业课程现状
(一)专业课程的认知情况较好
问卷结果显示,学前教育专业男师范生认为专业开设课程符合期望,这一比例高达96.55%,学前教育专业男师范生知道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及对学习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仅有3.45%的男师范生对专业开设课程不了解,期望符合度较小。经过深入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分析得出:学前教育专业男师范生有65.52%的学生来自农村,他们是在对学前教育专业有一定的认知上进行的专业选择,因此他们对该专业情感认同较高,其中有79.31%的男师范生表示比较和非常喜欢该专业。
(二)专业课程设置忽视性别差异
问卷调查显示,72.41%的男师范生表示在本专业开设的艺术类技能课程学习中存在困惑,有13.8%的男师范生指出艺术类技能课程不适合男生学习。分析得出: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偏女性化,教学过于传统,忽略了男女性别差异。这一特点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男师范生对专业课程开设的认同感较低。
(三)艺术类专业课程学习自我效能感较差
问卷调查显示:有58.62%和44.83%的男师范生表示分别在幼儿舞蹈和钢琴基础课程学习中存在困惑;58.62%的男师范生认为在艺术类课程的学习中的困难会导致未来职业发展不自信,34.48%的男师范生表示艺术类课程学习状态较差,出现较为严重的学习困难。分析得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习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为该专业男生理论课学习自我效能感较强,但是艺术技能类课程自我效能感较差,导致男师范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存在较大的学习困惑和困难,亟须解决这一问题。
三、学前教育专业男幼师的培养策略
(一)采用“积极歧视”策略,建立健全招生就业政策
采用“积极歧视”策略和具有倾斜性的招生政策稳定男师范生生源,进行职业生涯引领。例如:(1)通过学前教育专业男师范生免费政策,吸引和鼓励优秀男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男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2)高校在招生时,对男师范生集中设单班招生和录取。(3)毕业后由省辖市教育局会同县(市、区)有关部门落实公办幼儿园教师岗位,在编在岗。通过健全的学前教育专业男士师范生招生就业政策,在职前教育阶段养成专业素养和建立职业认同。
(二)面向学前教育专业男师范生,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职业生涯引领
早在2014年陕西省教育厅就印发了关于修订《陕西省示范幼儿园评估标准》的通知,文件中就省级示范幼儿园评估标准做了修订,修订要求:男教师比例达到教师总数的5%(陕教规范〔2014〕17号文件)。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已经从政策制度层面对幼儿园师资性别结构做了规定,这无疑是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导向。
作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工作者,我们要思索如何从娃娃抓起,把教育中的重头戏——体育教育演好。这就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现行课程体系与社会对幼儿体育教师培养需求脱节,现有研究并不能解决幼儿体育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问题。
专门从专业融合视角研究幼儿体育教师培养,将学前教育与体育教育专业融合的复合型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是缺乏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将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融入学前教育专业现行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幼儿体育教育方向,构建幼儿体育教育方向模块课程。这种复合型课程体系可以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构建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男师范生的课程体系。通过幼儿体育教育方向的课程体系可以对男师范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较好的引领。
(三)设置幼儿体育教育特色课程,增强专业认同感
现行课程体系与社会对幼儿体育教师培养需求脱节问题。在构建幼儿体育教育方向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确定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男学生面向幼儿体育教育方向职业发展的课程教学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开设多学科或跨学科的课程。重点是在现有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加入幼儿体育教学法、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幼儿园传统体育运动与项目、幼儿篮球、幼儿足球等课程,特别要增加的还应有幼儿体质测量与评价、运动创伤与保护等。同时也可开设有利于展现男生自信心的弹性选修课程,例如:少儿街舞、少儿编程、户外运动、自然科学等,用于消除男师范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中的挫败感、无力感等学习困惑和困难。
(四)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增强专业学习自我效能感
(1)用学前教育领域的“伟岸”形象引领男师范生。在高校的专业教学中,专任教师可以将男性幼儿园教师的形象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教学辅助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在教室和实训场所张贴和展示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男性形象,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建议使用引领的学前教育领域的“伟岸”形象有:我国近代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我国近代幼儿教育史上第一位男幼师——张宗麟;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享有“南陈北张”之称的张雪门;中国乡村幼教之父——陶行知。
(2)采取“积极歧视”,关注关爱男师范生,避免男师范生的流失。整体上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男师范生提供倾斜性的培养措施,避免男师范生的流失。建议高校从管理角度考虑为男师范生提供男性指导教师,关注他们的学习适应与心理变化;对男师范生集中编班,对其学习存在困难的艺术类课程进行“定制”式教学;在实习阶段与幼儿园、早期教育等机构联合实施“带薪实习”计划。
(3)注重体育教育课程与男性气质的联结,发挥男性坚韧、大胆、果断、自信、豪爽、独立等独特人格特质。尤其是要将户外活动等教学内容与模式与男性气质进行联结,解决学习艺术类课程对男师范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有研究结果表明,户外幼儿园工作更符合男性的总体兴趣,他们在户外工作感觉更舒适,地位也不同于普通幼儿园教师。为此,很多男性故意选择户外幼儿园工作,他们表示宁愿在户外工作也不愿在室内工作。男师范生更强调“身体工作和情感”(Body Work and Emotions)作为幼教实践和教学的一个扩展领域,并“为教师和儿童创造机会,以转变和重新配置他们所体现的主体性的各个方面”;男师范生能将在户外、自然或农场的游戏与活动中亲身体验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带入幼儿教育实践中;男师范生可以在冒险游戏、户外游戏中提供趣味性和幽默的角色,这种“性别灵活教学法”的价值,对儿童来说显然是一种丰富体验,这也能够说明男性在幼教机构的存在可能具有拓展课程机会和互动范围的优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采用将体育教育课程与男性气质联结的教学模式能够为男师范生提供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让他们获得学习专业课的乐趣、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这种模式也可以让男师范生摆脱传统学前教育中的照顾者“女性化”和“保姆化”的观念,而不仅仅是用来进行“性别平衡”。同时也可通过男师范生健康良好的人格特征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四、结语
本文以将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构建面向学前教育男学生的课程体系为研究重难点,优化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体现性别差异化课程教学内容。将男师范生的特点与人才培养、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从人才供给端解决学前教育专业男师范生毕业后不愿从事学前教育,产生大量流失的问题;解决幼儿园教师性别及岗位结构严重失衡,急缺男教师的人才需求端问题。最终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幼儿体育教师,满足幼儿园男性体育教师的需求。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更多合格的幼儿体育教师,必须对学前教育和体育教育两个专业有机融合课题进行研究,以便构建满足社会对幼儿体育教师培养需求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郝柯羡(1983—),女,陕西临潼人,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师资及农村幼儿教育。
作者: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郝柯羡 王盼
《现代职业教育》2022年第12期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
摘要:现如今,高校越来越重视课程建设、改革问题,如何在课程设计中融入新的教学思想观念,如何更好地进行学前教育学课程建设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基于此,以学前教育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实践路径。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理论、实践课并重的一门课程,其主要对学前教育基本特征进行了探究,帮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培养学生应用学前教育思想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高校要采用有效措施对学前教育学课程进行改革。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学前教育学课程包含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置规划、课程内容、编制要求等内容,其主要是为学前教育工作提供引导。该门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必修的课程,也是最基础的课程。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学前教育的特点,幼儿园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原则,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具备良好的教育素养,并且学会在遇到问题时积极解决。基于该门课程教学的重要作用,应结合课程教学要求,做好课程改革,以培养出更多适应岗位需求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前教育学课程是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在整个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但从现在的情况看,很多高校并未对这门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手段,只是对课本内容加以讲述,忽视了对内容的拓展分析。这就削弱了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终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下面对学前教育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阐述。
(一)课程思想陈旧
现如今,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较为陈旧,依然采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并未将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起来,学生只是被动学习知识,甚至还对课程学习有抵触情绪。加之,一些年龄稍大的教师思想陈旧,不积极接受新的教学思想,认为只要让学生学会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并未对教学内容做进一步的延伸、拓展,更不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面临教学困境。
(二)课程目标重视知识学习,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有些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述,将重点放到基础知识、相关法规制度、学前教育方式、规则等内容的讲述上,关注学生知识目标的实现,缺少对学生能力素养目标的培养。此外,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缺少对学生教育观、职业素养、团队合作意识、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只是局限在理论知识层面。
(三)课程内容不适应人才培养要求,教学方式单一
从目前的情况看,学前教育学课程虽然内容已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但是依然滞后于学前教育教学的要求。课程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实践内容很少。且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少,实用性不强,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也加大了教师授课的难度。此外,在课程教学时,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式也很单一,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述,学生听或是简单记录。师生间互动交流的机会很少,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也累,时间一长,学生的注意力就难以集中,甚至会出现厌学心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压力,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考核评价受限
现在学前教育学课程从讲述到考核结果的评价都是由任课教师来完成的,评价主体很单一,评价结果主观性很强。即使教师按照学校的教学要求对考核结果做出反馈,可大多数还是限制在对卷面的主观评价层面,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应用情况,考核评价过于主观,不够真实和全面。
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分析
要保证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效果,就要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系统分析,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实践,具体如下。
(一)科学定位课程目标,促使学生建立价值认同
学前教育学课程是揭示学前教育现象本质的一门课程,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一门课程。所以,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必须让学生掌握关于如何有效对幼儿实施教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幼儿园的具体情况,树立正确的幼儿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爱幼儿、爱学前教育的情感态度。
教师要利用好各种幼儿园教学的案例,用具体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跟着教师的节奏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对学前教育学课程学习有全新的认识。教师通过对课程目标的设定,让学生意识到学前教育学课对他们日后工作的有效性,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课程内容,总结经验、教训,融入各种典型案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优化、完善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要选择对学生课程学习或日后工作有帮助的内容,经过科学分析、整合,实现理论知识、技能知识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让理论知识更高效地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能力提升的同时不断巩固已学知识,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水平。
通过整合学前教育学课程内容,理清课程体系,可以划分为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早期教育、学前教师职业素养等。各板块都要设置对应的教学内容,比如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板块,可设置学前教育理论的起源、发展、学前教育观等一系列内容;早期教育,可以设置早教意义、目的、具体任务等;学前教师职业素养板块,可以设置教师实施教学所要具备的基础素养、所要掌握的技能水平等相关内容。
(三)更新课程教学思想、手段,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结合新时期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地更新教学思想观念,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正确学习方式的指导,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专业课程教师,要重视科学教学方式的选取,将有效教学作为标准,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果的教学经验和手段,并综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做好教学设计。在教学时,要依据学前教育学课教学目标要求,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依据各班级学生的不同特征,有效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灵活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参与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具体如下:(1)参与教学法。参与教学要围绕学生展开,学生是核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双向互动学习中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同时,在课程教学中应用参与教学法,可以让教师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教学进度、要求等进行调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2)案例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实现双向互动的关键,让学生经过讨论、分析理解和应用知识,可以拉近师生间、学生间的距离。在教学中,教师所选的案例要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及实用性,要保证所选案例的质量。对于案例中相关问题的探讨,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进入案例中,与案例的人和事出现共鸣,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试着解决在日后岗位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难题。(3)情境教学法。在应用该种方法进行教学时,教师要结合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知识,不断提高能力、水平。教师在设计情境活动时,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和看法,可以让学生根据需求选择主题,并按照“情境设定—对象选择—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总结反馈”的顺序进行模拟训练。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综合利用,让学生对未来职业有更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使命感。通过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
(四)设置课程考核机制,以评价促进教学导向
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必然需要完善的考核机制来保障,教学效果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考核评价。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兴趣能够通过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来促进。所以,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先要设置课程考核机制,这是很重要的内容。教师要更新传统的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标准的考评方式,在考评中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问题。考评的方式要多样化,如可以通过观察、提问等多种方法。在当前高校教育人才质量考核机制体制创新背景下,学前教育学应该积极创新课程考核机制,不再局限于课堂内容、课本知识的理论考核,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社会实习能力的综合考核,尤其要注重与用人单位、校企合作单位加强联系,建立由教师、用人单位及学生自我评价的综合考核机制,全面评估学生的专业能力,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
(五)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会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为此,为加快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即具备理论教学素养和实践教学素养的教师。具体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一是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教学素养。要深化课程改革,促使教师专业成长,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参加各种培训教育,以丰富理论知识,反思教学行为,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二是教师要全面了解幼儿园、早教机构的办学情况,熟悉教育教学思想理念,还要多进行实践锻炼,积极组织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以更好地适应课程教学需求。
(六)高校要加强与幼儿园的深度合作
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既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提高教学效率外,还要给学生提供深入幼儿园实践的机会。可要求幼儿园优质教师到校进行知识讲述,开展幼儿园活动方面的专题讲座,传授自身的教学经验、体会,以丰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此外,高校也可拓展教育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实习、实践,让学生担任幼儿园教师的助理教师,通过实践让学生提前熟悉幼儿教育岗位工作,为日后更好地实施教育教学奠定基础。
四、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可以转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识和理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定位课程目标,促使学生建立价值认同;更新课程教学思想、手段,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设置课程考核机制,以评价促进教学导向,以保证课程教学的效果。
作者简介:刘满荣(1981—),女,汉族,陕西西安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方法。张苗(1982—),女,汉族,陕西汉中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方法。
作者: 西安思源学院 刘满荣 张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