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2000—2021年中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演进分析
摘要: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00—2021年发表于北大核心、CSSCI、SCI和EI来源期刊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在时间序列上,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可划分为孕育阶段、萌芽阶段、上升阶段、高潮阶段和低潮阶段;(2)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分为广义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子系统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情景化研究;(3)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未来热点进行预测。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演进分析,知识图谱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教创”互嵌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与实践(编号:2021JGA318);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改项目(一般A类):基于学科专业竞赛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2019JGA161);百色学院2020年度校级教改项目(一般A类):应用型本科院校BIM人才自学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2020JG59)。
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是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1]。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主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下简称“体系研究”)多以教学单位为研究对象,虽具有鲜明的对策性,但在总体上缺乏统筹。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技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对后续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本文将主要使用CiteSpace软件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处理。该软件是集文献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分析为一体的数据分析工具,且融合了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多种方法[2]。为了得到符合CiteSpace要求的数据,本文将检索词设定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检索期刊范围设定为北大核心、CSSCI来源、SCI来源和EI来源期刊,检索时间跨度为2000—2021年。共检索到符合要求文献541篇,剔除无效文献7篇后,共得到有效文献534篇。利用CNKI批量导出功能,以Refworks格式将文件导出,得到研究数据。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研究文献发表时间分析
从时间维度上把握研究热度变化,对把握研究整体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2001—2021年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期刊文献发表情况,如图1所示。
根据发文数量可以将体系研究在时间上划分为孕育阶段、萌芽阶段、上升阶段、高潮阶段和低潮阶段五个阶段。除文献数量之外,这五个阶段在文献被引频次方面的数据也有显著不同。
1.孕育阶段(2001—2003年)
孕育阶段是概念论证向实证研究过渡的阶段。该阶段的文献发表数量、文献总被引频次和单篇最高被引频次均较少,说明该阶段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并未产生对体系研究影响深远的成果。
2.萌芽阶段(2004—2007年)
体系研究在该阶段主要集中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概念体系构建与论证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证研究方面。其中,概念体系构建与论证研究共有论文7篇,实证研究共有论文19篇。该阶段的文献总被引次数和单篇最高被引次数均有所提高,这说明该阶段研究规模开始扩大,研究水平和深度亦有所提高。
3.上升阶段(2008—2010年)
这个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子系统论证和情景化研究两个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子系统论证与建设方向共有文献48篇,探讨了实践教学子系统、实验教学子系统、创新创业教育子系统、质量保障子系统等多个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子系统的建设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情景化研究方向共有文献144篇。该阶段的文献总被引量显著提高,并出现了被引次数最高的文献,说明该阶段是体系研究蓬勃发展的阶段,在研究规模和研究深度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诞生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体系研究的基础。
4.高潮阶段(2011—2016年)
该阶段的年度发文量呈马鞍形走势。在2011年和2012年,年度发文量达到第一个高峰;在2013年和2014年,年度发文量有所下降,形成低谷。教育部在2014年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导部分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在各项转型政策逐步落实的2015年和2016年,年度发文量达到第二个高峰。
该阶段的发文量和文章总被引次数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并出现了多个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尝试,比如,介绍海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的研究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解构、重构和哲学思考的研究。体系研究的范式在本阶段趋于成熟。
5.低潮阶段(2017—2021年)
与高潮阶段相比,该阶段的研究热度显著下降,并从2018年开始年度发文量稳定保持在比较平稳的水平。这说明经过多年发展,传统的体系研究日趋完善,体系研究的新增长点必须跳出既有问题框架,从新的维度和视角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问题。
(二)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被引频次的高低反映的是其所代表的研究领域的热度和发展状态[3]。样本共有关键词473个,去除检索词和无效词,对同义关键词进行合并,将被引频次超过10的关键词汇总,见表1。
上述关键词共同构成体系研究的主从脉络。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按照关键词所指向的研究对象,可以将体系研究划分为以下三个主要类别:
1.广义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这个类别的研究对象是作为整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内容主要有培养体系的相关概念、职能、特征以及关键要素,代表性关键词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等。
2.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子系统研究
该类别主要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各子系统的构建和运行。其代表性关键词有“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等。
3.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情景化研究
该类别主要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应用情景有高校、专业和课程三个层次。其中:高校层面的代表性关键词有“独立学院”和“地方本科院校”等;专业层面的代表性关键词有“会计人才培养”“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等;课程层面的代表性关键词有“石油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等。
(三)研究趋势预测
关键词突现度可以反映一段时间内影响力较大的研究领域[4]。在体系研究的关键词分析中,共得到7个突现词(见图2)。其中,只有“产教融合”的研究热度持续至今。目前,体系研究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对教学支持平台、保障体系和考核制度与评价方式的研究较少,对教学支持平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方面,对保障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质量保障方面,对考核制度与评价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体系方面。上述研究尚未完整构建相关子系统,存在较多空白。
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中,教育部强调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终身职业教育目标,并作出了扩大专升本规模、提升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参与度等决策。终身职业教育、专升本规模扩大和应用型高校扩招对既有的培养体系形成了新的挑战,如何改进培养体系,使之满足新的时代要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合分析突现词和最新政策文件,可以对体系研究未来的研究热点进行如下预测:
1.基于终身职业教育的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要素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推行终身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终身职业教育将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等方面给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带来新的变化,这些要素研究将为新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打下理论基础。
2.大规模教学体系研究
“十四五”期间,我国的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庞大的招生规模将对既有教学体系提出新的挑战。应用型高校须建设可以容纳更多学生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维持更大规模教学工作良好运转的教学保障体系和可以客观公正而高效地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体系,而如何高效地对上述子系统进行扩容,将成为新的研究增长点。
3.“产教融合”的模式创新
原有的“产教融合”模式存在高校能力不足和企业动力不足问题,行动计划倡导的以企业为核心的新型“产教融合”模式探索将催生一系列的制度和机制创新。
三、结语
基于CiteSpace软件对2000—2021年有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和讨论,本研究的相关结论如下: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起源于学者们对高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的思考,并一直以应用化和复合型为核心理念进行优化演化。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低潮阶段,传统的体系研究日趋完善,体系研究的新增长点必须跳出既有问题框架,从新的维度和视角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问题。
(二)在研究类型上,体系研究可划分为广义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子系统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情景化研究。
(三)未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热点将集中在基于终身职业教育的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要素研究、大规模教学体系研究和“产教融合”的模式创新方面。
作者简介:1.颜世强,男,辽宁沈阳人,博士研究生,百色学院土木与建筑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型高等教育;2.张文杰,男,河南焦作人,博士,广西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型高等教育;3.王丹,男,重庆人,博士,百色学院土木与建筑与工程学院讲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应用型高等教育。
《产业创新研究》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