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1.新时代下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几点建议
2.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策略
新时代下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几点建议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引路人。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对于做好辅导员工作至关重要。新时代辅导员应与时俱进,树立新发展理念,做到思想和行动相统一,引导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建议
著名教育家叶澜曾说:“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事业,作为教师,首先自己要像人一样地活着,他才能对别人产生影响,一种使其成为人的影响。”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做真人、真育人、育真人。新时代下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学生管理理念,提升工作能力,为促进高校学生工作可持续发展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贡献。
一、树立服务型工作理念,关爱学生健康成长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本质就是服务。新形势下做好辅导员工作,最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变管理为服务。这要求辅导员工作从学生的利益出发,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面向全体学生,给予学生必要的尊重与爱护,教育和指导好每一位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新形势下辅导员应树立服务型工作理念。不同于以往多数辅导员采取的管理型工作理念,服务型工作理念倡导的是在引导和服务学生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管理的目标,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倾向于相互尊重与理解的朋友关系,两者之间没有根本利益上的冲突。辅导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遵循这一理念的指导,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服务于人的理念,不断思考、探寻解决学生问题的新途径,并在此过程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创新方法;明确告诉学生他们应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以便他们正确行使权利,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合法权益予以维护。
二、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辅导员工作的重心应该侧重于对学生的引导,包括给予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人格、发展等多方位的引导。为了扮演好“引导者”这一角色,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合理的角度,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与此同时,“为了建立起一种体现关爱、公正精神的教育模式,辅导员应该经常与班级学生一同交流”。通过确立共同的团体目标、制订班级活动计划、创新班级活动形式等,让学生获得更好的班级活动体验,达到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教育活动中的最佳平衡。
一是为引导大学生适应当今时代快速发展的节奏,树立正确的三观,制定明确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高校辅导员应该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具有教育意义的专题讲座、交流会,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引导学生将理想转化为现实,进而提升自身的修养与内涵,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
二是辅导员要根据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与学生生活相关制度的实施准则,使平时的管理程序兼具程序化、制度化与人性化。一方面,这些规约的制定,能够使学生的行为更加得体,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将潜在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另一方面,在将这些规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时,应采取共情式和人性化的实施方式,增进辅导员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充分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学生从单方面服从规约的被动模式转化成主动参与的模式,提高适应不同生活与学习环境的能力,为以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纷繁复杂、形式多样的学生工作,辅导员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以诚相待,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多关心关爱学生,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基础。只有从内心深处去爱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理解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辅导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也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密切的人。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变化,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一环。新时代大学生的自尊心较强,内心十分敏感,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辅导员要积极开导和指引,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因此,辅导员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想法,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和照顾。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较为复杂,每个人的思想也不尽相同,他们有着独特的人格与想法,辅导员不能一概而论,要有针对性地解决每个人的心理问题,满足他们的诉求。同时,当代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社会思潮更加多元化,而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还处于一个比较懵懂的状态,认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辅导员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在他们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
四、加强专业学习,提升职业技能
做学生工作,为学生服务,必须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因此过硬的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已成为一名辅导员必须具备的条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扩大,这对辅导员的知识储备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高校辅导员应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汲取新思想,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具创造性和创新性。
首先,高校辅导员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不断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向书本学习、向优秀辅导员学习,集中精力强化各项专业技能,同时不断提高处理各种问题的综合能力。其次,要充分调动职业热情,提升职业素养,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处理问题时,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一视同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此外,还应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反思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最后,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不断拉近与学生的关系,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五、结语
高校辅导员要投入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去服务学生,真正做到具备爱心、耐心、热心、细心、诚心与责任心,用朋友般的真情、师长般的关怀来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指导者和好朋友。
作者: 齐鲁医药学院口腔医学院 江心敏
来源: 《决策探索》2021年第7期下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策略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由于高校学生社团自身的局限性,社团活动开展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问题,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本文分析了高校学生社团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加强教师引导、培养社团干部几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学生社团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社团,建设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发组成的非正式组织。以高校学生社团为主体开展的各类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不仅可培养大学生的管理与自我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大学生全方面发展,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和校园生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大学生的个性与需求更加鲜明,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采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去调整优化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以及活动的开展形式,才能从容应对后续的困难与挑战。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是可行且必要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可行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具有指导性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指明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社团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带动整个学生社团形成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指导社团举办富有内涵、影响深远的高质量活动,以形成良性循环,推动整个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高校学生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
学生在接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产生认识与实践上的偏差,学生只停留在认知层面,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高校学生社团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延伸,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把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内涵,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二、高校学生社团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社团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
目前,部分高校学生社团仍存在官僚主义、拜金主义等问题。部分社团干部对新成员态度高冷,甚至对于自己的称呼有严格的要求。更有甚者,结党营私,在换届选举前做手脚,提前确定干部人选。这降低了学生加入社团的积极性,制约着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
(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往往在教学科研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更加重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忽视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由于缺少资金、师资、场地、设备等各方面的支持,导致学生社团在建设和发展方面缺乏引导和外力的推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社团的发展。加之部分高校上层往往实行高压政策,不考虑实际情况,安排工作时间紧、强度大、要求高,致使社团成员身心俱疲、心灰意冷,无奈退出组织。学生社团人员大量流失,甚至出现了换届没人参加竞选的尴尬局面。
(三)学生参与度不高
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对于活动的要求也更高。而部分学生社团依然是被动地、应付性地开展活动,在做年度计划、策划活动时大量参考甚至照搬之前的方案,开展的活动流于形式,内容重复,缺少创新和特点。这种活动无法吸引学生的眼球,社团却硬性指派任务,强制要求每个班级派代表参加。这更加激起了学生的逆反情绪,对相关活动产生排斥反应,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策略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一是要让学生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了解社团组织存在的价值导向偏差、活动缺乏内涵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要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停留在课堂和书本的内容上,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二是要对学生加强主流价值观教育,强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教育,奠定学生社团良好发展的政治基础。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社团活动中,使社团成员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与影响,这样学生社团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一切歪风邪气的滋长,构筑坚实的思想堡垒。
(二)加强指导教师对学生社团的支持
高校应该选配一批思想政治素养高、综合能力强、热爱学生活动并且具有较强责任心的教师作为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实现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保证社团活动的思想性和方向性。在组织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引导活动组织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活动的方方面面,扮演好掌舵者和引路人的角色。同时指导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社团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成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帮助学生社团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高校还应当制定相应的薪酬标准,把学生社团管理的相关工作纳入工作量统计与工作考核体系之中。
(三)注重社团干部的培养
高校要充分依托干部培训、志愿服务、交流学习等加强对社团干部的培养。高校要针对社团干部的特点,开展全方位培训。在培训中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社团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帮助社团干部提高站位,明确身份意识,强化责任意识,使其在思想上对本职工作有充分认识;要开展业务能力培训,帮助社团干部树立知识体系,培养社团干部的沟通协调、组织策划、宣传、总结等多方面能力,提高其工作技能;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素质拓展、团队辅导等形式,锻炼社团干部的意志力,锤炼品质,缓解压力,帮助其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要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同时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优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进而更好地推动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
作者: 广东理工学院 冷云峰
来源: 《决策探索》202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