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介语境下新时代大学英语“金课”的打造

发布时间:2021-03-05

摘要:随着教育部提出“金课”“双万”的建设计划,大学英语这一最具代表性、学生人数最多的高等院校通识课程在经历了一系列质疑、诟病、革新后迎来了又一次的机遇和挑战。这个机遇和挑战就是“金课”的建设和数字媒介语境下大学英语“示范课程”的建设。“金课”的建设具有三大标准,即“金课”的“高阶性”体现在以英语为载体的人文社科体系;“金课”的“创新性”必须体现英语课程中国文化;“金课”的“挑战度”体现在专门用途英语或专业英语的拓展。数字媒介语境下英语“示范课程”要实现线下线上课程资源多元化、数字化、共享化;要实现线下线上教与学的数字化互动;必须发挥学习者的选择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金课”,大学英语,专业选修课,线上线下混合课程

一、引言

以数字技术、智能检索、信息互文为特点的数字媒介为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从2013年中国第一门在线开放课程,简称“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作为“互联网+教育”联通理论在教育信息化2.0阶段出现的新教学实践模式,教育部就新时代高等院校教学改革从政策层面推出利用数字媒介和互联网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具体意见和各项举措,如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的颁布实施,20186月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陈宝生部长首次提出“金课”概念。20194月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旨在今后两到三年时间内打造国家级和省级“金课”各1万门,包括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等五大类型优质课程[1];从教学实践层面,全国各高等学校在教育部认定课程平台,如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学堂在线、超星尔雅等20个平台上已上线发布的在线开放课程就有12500多门;2018年和2019年初,教育部两次共评选推出129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简称“国精开”),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实施“金课建设”[2]

中国英语本科专业曾经因为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末大学本科专业扩招,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低年级化而迅猛发展,欣欣向荣。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民英语水平的普遍提高,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遭到不少质疑,甚至是一些来自学科内外的批评和责难。面对质疑和责难,打造“金课”的提出无疑给英语课程建设带来了无限的机遇。怎样打造英语“金课”?打造什么样的英语“金课”?本文以上海政法学院这一上海市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英语专业选修课“英语国家概况”的线下线上混合式示范课程的建设为例,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具有“通识课”课程属性的大学英语类“金课”的建设初衷和深刻内涵,以及课程依托数字媒介打造大学英语类“金课”的具体特点、形式、和质量评价标准。

二、英语“金课”专业性和通识性的融合

什么样的英语课才能称为“金课”?201811月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金课”“两性一度”的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而开设英语专业任意选修课,把英语专业知识性、文化性课程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对通识性课程的需求对接,能较好地实现英语课程的“两性一度”

高等学校英语课程长久以来都分为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两个泾渭分明、互不干扰的模块,前者针对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后者面向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近几年对英语课程的非议和责难比较突出地指向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教材内容偏重语言技巧、上课方式老套、考核评估手段落伍,导致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主动性,课堂参与度不够,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甚至抱怨“刚入大学还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上了“大学英语”反而过不了CET4”。虽然这种言论比较偏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有大学英语课程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英语学习“知识、技巧并重”需求的尖锐问题。如果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主要聚焦在学生听、说、读、写、译五大英语语言技能的获得和提高,那么“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英语词汇学”“第二语言习得”“美国文学”“英国文学”“法律英语”等英语专业课程的选择性开放选修为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提供了知识性英语课程。

英语专业选修课属于大学“通识课”的课程属性,在教材选择、课时安排、班级类型、考核方式上就和英语专业课程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基于外语语言学习的专业特殊性,上海政法学院英语专业班级人数以25人为上限;而专业选修课遵循大学英语类通识课的规制,班级人数扩充到50人;选修课的课时一般为一个学期30课时,平均到一周为2课时。因此,英语专业选修课面临的问题就比较突出,教材知识含量相对课时而言显得过于厚重,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阻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充分理解,过于侧重期末考试的考核评价标准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金课”具有双重含义,既指“课程和课堂的质量标准体系”,也指体现质量标准的“示范课程”,前者是规范、指南,后者是载体、样板[3]。通识性大学英语“金课”质量标准要按照国家教委提出的“两性一度”的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三大标准——

第一,大学英语“金课”的“高阶性”体现在以英语语言为载体的人文社科课程体系。对于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而言,语言基本功(听说读写译)的要求不必过高,只要在日常学术交流中,能较为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对方能够听懂并基本理解就够了[4]。而要想达到流畅交流、自由表达学术观点,中学教育所获取的英语词汇量、英语国家历史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都远远不够。大学英语“金课”建设要在课程设置中遵循语言知识的传授与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沟通技能、思辨能力紧密融合、相辅相成的核心理念,通过分级教学、开设任意选修课等方式不断丰富、扩充人文知识性含量高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上,通过学习世界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潜移默化地形成高阶的英语语言知识和交际沟通能力。

第二,大学英语“金课”的“创新性”体现在英语课程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政教育的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涵盖英、汉两种语言,不应仅仅是用英语介绍英语国家历史、文化,和普世价值观的课堂,还应该是用英语介绍中国悠久历史、璀璨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阵地,让学生正确掌握中国文化精髓的英语表达,形成强大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大学英语真正成为融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人类核心知识获取为一体的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主干课程。

第三,大学英语“金课”的“挑战度”体现在跨学科的专门用途英语或专业英语的拓展。新时代的大学英语“金课”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应用英语自由发表学术观点和论文的能力。早在“金课”概念提出之前,复旦大学蔡基刚[5]教授提出的“学术英语”概念就已经在全国高校外语教育界被广泛热议,并在一些高等院校小范围实践。这次大学英语“金课”的跨学科性应突出校本特色,以满足本校特色专业的学科英语需求为首要考量。例如在上海政法学院这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面向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大学法律英语,英美法入门法律文书英文写作等课程,是培养涉外法律人才的重要举措。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金课”的建设内涵要以大学英语“通识性”的课程属性为出发点,以新时代人才需求现状和非英语专业学生这一教学对象的专业发展需求为课程建设的风向标,以“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建设、评价课程的质量标准,最终落脚在“示范课程”并加以推广。

三、数字媒介语境下大学英语“示范课程”的建设

大学英语“示范课程”的建设要参照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要直面课程建设中的诸多困难:如大学英语课程的课时不断被缩减、教材内容不减反增(“高阶英语”“学术英语”“法律英语”“英语国家概况”等专业选修课的不断加入)、CET4CET6的难度在不断提高等,要充分借助数字媒介、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英语“金课”。

教育部启动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囊括的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等五大优质课程类型都可以充分依托网络数字平台,把教与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上海政法学院这一上海市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英语专业选修课“英语国家概况”采取了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其特点和优势还是显而易见的。

(一)数字媒介语境下线下线上课程资源多元化、数字化、共享化

传统线下课程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有教程PPT、音频、视频、word文档。线下线上混合课程可以依托网络课程平台把这些备课资源放到课程平台上,还可以把每一个单元的重要知识点以“简易慕课”的形式加以录屏并放到平台,方便学生课下知识点的预习和复习。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资源均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网络平台上,各网络教育平台都开发了相应的手机端APP。因为教学所用的所有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资源都采用数字化处理,在不同的网络平台可以共享。存储于网络平台的丰富优质教学资源汇聚成庞大的教学资源库,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在资质许可的前提下自由选取。网络教学平台一般都有自己的电子图书库,丰富的数字图书资源为课外扩展阅读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二)数字媒介语境下线下线上课程教与学的数字化互动

任何形式的课堂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都是至关重要的。但传统的老式课堂,尤其是大班通识课的课堂,因为课时不断减少、课程内容却有增无减,为了完成规定的课程知识内容,课堂多变成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舞台。作为接受者,学生一般也不拒绝,往往照单全收,但知识点掌握程度如何却无从知晓,弊端是不言而喻。而数字媒介是以网络或者信息终端为介质的互动传播媒介,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数字信息在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双向流动。线下线上混合课程就把课堂互动和现代科技进行嫁接,使得教与学的互动更多样,更灵活,平时成绩的采分点更客观。常见的线上活动有课堂电子签到、主题讨论、抢答、随堂练习、随机选人回答问题、问卷、分组任务等。丰富的课堂活动使原本处于消极学习状态的学生不得不参与到课堂中来,不管这种参与是被动还是主动,都能使老师实时了解学生接受情况,提高了授课效率,提升了授课效果。

(三)数字媒介语境下线下线上课程学习者有更多的选择性和主动性

在线开放课程有xMOOCSPOC两种类型。“其中xMOOC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传统的管理方式运行的在线课堂,具有短视频设计、新型测评方式、大规模学习者群体、强辐射性等特征。[6]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是指针对小范围、小群体学生开设的在线开放课程[2]。大学外语课程体系中的语言技能型课程多数都属于xMOOC,专业性不强、课程门槛低、重复率高、通识性强、课程受众巨大,而类似“英语国家概况”“大学法律英语”“英美文学赏析”等课程则属于SPOC,重复率低、专业性强、课程受众小。在设计、建设混合课程“英语国家概况”时,充分认清课程特性、做好课程定位,实现线下线上混合课程的以下几个理念。

作为专业知识含量较高的线下线上混合课程,“英语国家概况”的线上部分在内容设计上注重知识碎片化这一“微课程”设计核心理念,每个知识点、视频、课件、练习都尽量控制在10分钟左右。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喜好、掌握程度自由选择不懂、难懂、或者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学习。“英语国家概况”把翻转式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利用线上平台把阅读、讨论、演讲、试题等任务在课前提取发布,线下课堂上让学生就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展示,再就学生答题的表现有的放矢地进行点评、讲解知识要点、提出问题,学生就提问进行小组讨论;或利用线上课堂的试题库进行课堂测验。结合线上网络平台的翻转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能够把教师从繁琐的传授知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并有利于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7]

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媒介的迅猛发展为高等学校“金课”的打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课程建设的多模态教学成为可能。各校大学英语部门要抓住这次课程建设的机遇,正视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语言学习需求发生较大改变的实际现状,结合国家、社会发展急缺人才的类型转变,创建出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兼具校本特色的通识“示范课程”,开创技术时代外语教学的新范式。

注释:

①双万计划:即教育部20192021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一级本科专业点,1000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计划。

②六卓越一拔尖:指卓越培训师培养计划、卓越医生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法制人才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③在201811月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了打造“金课”的要求,即“两性一度”:两性,指“高阶段、创新性”;一度,指“挑战度”。

CET4:即英语四级。

CET6:即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作者简介:范湘萍(1973—),女,汉族,河南开封人,上海政法学院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现当代小说、英语教育。

MTE5MjMyNSzLxLSozsTQ+daw0rXRp9S6zbzK6bndLCwxMTguMTEyLjE4NC4xOTUsMTE4LjExMi4xODQuMTk1MjAyMS8zLzU=

作者:上海政法学院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 范湘萍 来源:《西部学刊》2020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