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大学外语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发布时间:2020-12-16

摘要:当前,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生态失衡主要表现在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谐;应试教学目标与生命全面发展的失调;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失衡;以及课内学习与课外应用的失重。要想使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得到有效的调整,就必须以生态教育为客观规律加以适应,对其中的自然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加以研究与掌握。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大学外语课堂教学模式应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重视学生种群的内部成长,关注种间的协同发展,这样才能使大学外语课堂顺利实现生态化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系统中用以培养学生的主要模式,针对大学外语教学而言,课堂教学问题始终是当前外语教育教学的重点研究内容,在对其拓展研究中也逐步应用了诸多教育理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以及可持续性发展是教育生态学理论希望实现的目的。笔者尝试用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大学外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在教育生态学理论指导下把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研究推向深入,从而使大学外语课堂教学更健康、更和谐、更能持续发展。

一、何为教育生态学

19世纪60年代中期,德国生物学家、哲学家Haeckel率先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20世纪初期,社会学领域对该理论与方法加以应用,教育生态学也应运而生。教育生态学是指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着重围绕生态平衡、环境与适应、人群的分布与构成、人际关系等问题,试图建立合理的学校内外生态环境,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年轻一代健康成长。教育中的生态平衡是教学生态学的主旨,该平衡指的是生理心理、道德、社会以及自然等这些教育周边生态环境与之的平衡[1]。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由于引入了教育生态学这一理念,课堂教学和相关研究发展趋势逐步呈现一种后现代化的状态。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们关注的重点理念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在生态学理论基础上,对教学方式和课程方式进行改革,使课程教学能够趋于完善;其二是对教育者进行生态素养的培养,通过课程的整体化建设,改革英语课程与“生态模式”。二十一世纪初期,我国外语课堂才真正注意到了教育生态学发展,特别是邹晓玲在2007年提出了包括教学模式改革、在线英语教育、教学方法、学习策略、课堂评价和英语课堂管理等在内的一系列论述,完美了体现生态课堂的创造力。

二、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生态失衡的归因分析

从本质上分析,大学外语课堂教学可以看作是一种生态过程,在这种生态过程中,包括教师和学生等各种环境要素都会产生相互作用的关系。教师与学生是大学外语课堂生态中的两大主体,二者与课堂生态环境应当是相互联系与依存的关系,且应当是动态与平衡的。但是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环境下,教学效果呈现很多低效且失衡的状况:

(一)大学外语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谐

高校连年扩招导致班级人数骤增,包括英语在内的很多公开课程均采用大班授课这种模式。教学班规模均在50人以上,甚至100多人。人数过多极大地挤占了教室有限的空间,影响其环境空间内部的氛围和秩序,造成生态主体的生存环境恶化,甚至超出其自身承受力和耐受度。过高的教育群体聚集密度对于生态主体的活动和效能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加剧其生理和心理压力,削弱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大学外语应试教学目标与生命全面发展的失调

由于过分偏重知识传授和知识点教学,甚至围绕命题点和应付考试组织日常教学,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往往会被加上“应试教育”的标签。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忽视了教学的时效性,没有真正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技能,偏离了教学目标,还会导致出现单纯以追求证书为目标的认识误区和行为导向,不利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这种应试倾向,由于对分数的过分重视,不仅使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打击,还会使学生面对考试和分数在心理和生理上产生沉重的负担与压力,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因而无法实现生命个体和谐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三)大学外语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失衡

教师主导教学、学生听与记是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两者之间的角色被进行了限制,教师为主体具有决定教学过程的权力,而学生仅仅是以被动客体的方式扮演着“听”的角色。作为独立完整的个体,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教师垄断也就无法体现,进而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自我内化构建的应有权利。泾渭分明的主动与被动、灌输与接受、表演与观看,影响着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大学外语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状况。

(四)大学外语教学课内学习与课外应用的失重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课堂的封闭性。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围绕教材展开,几乎完全脱离了现实社会生活,形成了自说自话的封闭循环。即使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能够按照要求比较好地掌握相关内容,甚至通过练习通过CET4或者CET6,在课堂之外的实际运用中也很难进行流畅的哪怕简单的提倡对话。也就是说,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成果不能转化为自然语境中有效的实际社会交流沟通能力。经过人工处理形成课堂情境导致学习的实际效果受到极大局限,不能为外语学习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继而使得课内学习与课外应用出现了失重的现象。

三、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大学外语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课堂教学的组成有很多的要素,这些要素之间又存在很多复杂的关系甚至是存在诸多矛盾的,例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传授知识和发展技能之间的矛盾等。想要使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得到有效的调整,那么就必须以生态教育为客观规律为指导,对其中的准则和基本要求加以研究与掌握,这样才能使大学外语课堂教学顺利地实现生态化教学。

(一)自然性原则

什么是自然性原则?早在17世纪,夸美纽斯就把自然法则运用于教学,他认为,人类、社会、自然在活动中具有普遍规律,想要实现优质教育,就必须适应这种普遍规律,使教学方法、原则与法则均在这种普遍规律的支配下。而在当今时代,学生应当依从自身发展的可能与潜能以及自身的状况,顺从人性内在规定性来自由发展,而不应当受到外语课堂教学之外其他力量的强制性约束。教育应当尊重教育教学和个体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避免人为地主观干预对于课堂教育教学生态的破坏和干扰。坚守“成长不可代替”的原则和理念,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为学生自我发展和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使其获得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想要获取这些能力,就必须回归现实生活,越是真实自然的生活,学生就越能更好成长。反之,若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和恰当处理上述关系,强制介入学生自身发展的过程,以严格监管之名干预和破坏其成长的自然生态,就会违背教育规律,破坏原本和谐有序并且运转高效的教学生态系统。

(二)最优化原则

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各因素的自发组合、有效配置和不断优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任何单一因素无论多么重要,都不具备整体性和全面性,仅能限制于局部的功能与效果。那么就需要在了解教育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各个要素的潜能,让其发挥出最大的功效,继而对各种要素进行适当的整合形成合理的结构,只有完全杜绝“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将系统整体与活动相结合,才能使系统功能实现最大化的协调发展与高效增值。有效配置各种要素是外语教学需要格外注意的内容。

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并利用各种要素之间存在的密切内在联系,使其相互配合、相互结合,各自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扬长补短,互补共进,最终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效果。还必须指出,在上述各个要素当中,其地位和重要程度并不一致,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甄别,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恰当合理的区分,科学划分先后顺序,针对学生的心理、特长、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进行排列组合。以此为基础,大学外语教学才能均衡地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指将来的发展是以当前发展为基础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是存在紧密联系的,应当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原则,使事物能够持续地发展;可持续发展也具备整体和协调性,事物整体的发展是会因局部组成的变化而改变的,所以整体的利益会因一方的发展而受损;此外,每个生态主体的权利都是平等的,所以应当互相尊重。

人作为生态的主体,是决定社会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社会这个庞大的系统中,教育系统对生态主体的行为、素质以及观念起到培育的重要作用,那么在教育系统中,为了践行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子系统的大学外语教学也必须肩负重任。生态视域下的大学外语课堂教育需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能力,懂得如何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使个体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知识是永无止境的,没有人能把所有的知识存在自己的脑海中,但是人们需要具备学习的能力以此来获取知识,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拥有一席之地,使生命绽放光彩。此外,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大学外语课堂教育依据可持续发展原则,需要重视学生整体的健康发展,不单单是要重视外语知识方面的教学,还应当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外语课堂教育系统中涵盖的教师、学生、环境等所有的生态因子应当保持其整体性,缺少任何一个因子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甚至会破坏大学外语教育系统,只有从整体出发统筹全局,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四、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大学外语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

将重点放“人”上,“以人为本”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的辩证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关注的重点,“以人为本”也就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目的都是服务学生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并存的学科,大学外语在施教时应当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实现教育生态化发展。那么“以学生为中心”也就要将“学”放在中心位置上,而不是以“教”为中心,单一的输出知识,以绝对统治权驱使学生被动学习。应当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引导学生能够自我获取知识以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教育工作者应当尊重学生,提升服务学生的意识,帮助其更好地学习和成长,可以结合当前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为其打造合适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够发挥自身的个性,实现自主化的学习。

(二)重视学生种群的内部成长

在大学外语这个生态系统中,可以说学生种群占据着重要生态主体的位置,对于大学外语生态系统而言,学生种群中个体成长的健康程度、个体间关系的好坏都会对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生态位都应当给予关注,依据各个学生的特点改善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针对其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种群中的每个个体都能得到生态的优化。学生种群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教师需要对这些群体进行充分的了解,例如正式群体、半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等,挖掘这些群体的特点针对性的实施教学,使群体内和群体间实现互相监督学习的良好效应,以此促使大学外语生态系统整体的良性发展。

(三)关注种间的协同发展

想要使大学外语课程教育这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实现平衡稳定的发展,那么就必须重视每个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使其内部的所有因子就持续优化协同发展。作为大学外语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主体,教师与学生这两个种群之间应当秉承共生与协变的态度,保持生态化的关系。对于这两个种群而言,不管哪个种群发生变化,另一方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所以说二者是相互依托的、是共生的,教师和学生应当将着眼点放在共生上,改变以往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需要依附于教育生态学,呈现出民主、平等、互动和交往的关系。师生之间通过平等的沟通和表达各自不同的观点或意见,摒弃绝对上下级的关系,在交流中不断更新旧的观点。在教育生态学视域下,教师不能像以往一样享有绝对的权威主导教学输出的方向,教师和学生同时享有参与和表达的权力,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学生自己有权力决定自己学习的方向,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彼此尊重的条件下,实现共同的进步和发展。教师需要积极的构建民主、平等、宽松的心理环境,通过与同学构建浓厚的师生情感来推进彼此之间的协同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外语课堂教育生态学思考需要置于一个完整的过程中,以人的发展规律为依据进行思考与寻求对策,使外语教育内部的自身规律能依据社会需求实现有效的调整,逐步为外语教育中长时间使人们受到困扰的诸多问题找到化解的契合点,从而将其教育功能最大化,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最优化。外语课堂教学模式逐步走向生态化,也是外语教育的战略性选择。可以说,生态化将使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涅槃重生,为其改革发展指明新的方向、新的目标,提出新的标准、新的要求,从而获得新的强大生命力,推动其在生态化、时代化、世界化方面有力匹配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伟大变革和发展进程。

作者简介:闫兵(1979—),男,汉族,河南西华人,博士,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学法。

作者: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闫兵  来源: 《西部学刊》2020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