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阶思维”理念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

发布时间:2020-09-24

摘要:高阶思维是欧美等国家从小学就开始实施的教学理念。本文从认知的角度阐述了高阶思维的内涵,分析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国内高校的教育环境,构建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开展了教学活动、评测的本土化设计及实施。通过针对性的设计,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融会贯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阶思维,课程目标分类,本土化设计,教学实践

关于教育的本质,爱因斯坦曾说“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欧美教育体系注重“高阶思维(High Order Thinking,HOT)”能力的形成,甚至从小学就开始培养这种能力。高等工程教育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其“高”不在于把学生打造成各种知识的储存器或传播机,而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而受传统文化影响,国内学生往往习惯于被动式听课,学习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有限。本文以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为例,结合国内高校教育环境,开展HOT理念下的课程教学本土化设计及实践。

一、高阶思维(HOT)及课程介绍

1.布卢姆分类学及高阶思维。

布卢姆(Bloom)教育目标分类法自1956年提出后,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改革教学目标、指导教学活动以及评估教学成果的系统化依据。[1]2001年该理论的修订版吸收了现代认知心理学成果,认为教育目标由两个方面构成: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2]

知识维度用来协助教师来区分教什么,专指知识的分类,即事实性的,概念性的,程序性的和元认知的,如表1所示。认知过程维度协助教师明确促进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阶段历程,主要分为六类: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如表2所示。记忆能力与教学内容的回忆有关,即学习的保持,而其他五类能力则与知识的运用有关,即知识的迁移。分析、评价和创造能力构成了高阶思维。[3,4]

2.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的条件与目标。

数字信号处理是一门随着理论和应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工科课程,属于电子类的专业核心基础课。在许多工程领域都需要大量信号处理人才的背景下,该课程受到了各大院校的高度重视,纷纷支持开展了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改革。

与欧美名校相比,国内不少高校的专业课教学存在着以下的现象:

1)从师生关系来讲,欧美名校校园已经形成“批判式”“自由式”的思维氛围,营造了师生间的平等关系,注重对学生思考的启发。而受传统文化影响,国内学生们往往习惯于被指引,把教师作为知识和信息的权威来源,教师教学过程中主要以知识传递为主。

2)从生源的角度来讲,欧美名校的学生基础扎实,学习自主性强。国内的个别学生自主性较差,专业基础良莠不齐,学生习惯于“被动式”听课,主动参与程度不高,不利于开展高阶思维教学。

3)从考核方式来讲,欧美名校考核方式多样且全程化,致力于对学生思考的启发能力的考察。而国内高校考核方式传统,过于注重对事实性、概念性知识的评测,导致了“平时不学,考前突击,考完就忘”,“作业、考试得高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现象。

因此,可借鉴欧美名校的“高阶思维”的理念,培养学生知识融会、贯通、创新的能力,即课程设计的目标为“通过启发式教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二、基于“高阶思维”理念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

1.教学环境的本土化改良。

由于现有课程教学中存在前述的被动式听课等问题,不能直接生搬硬套欧美名校的教学方式,需进行教学的本土化改良。本文将和谐师生关系、互动教学、多样化考核作为开展高阶思维教学设计的基础,如图1所示,具体方式如表3所示。

2.教学目标的二维分类表分布。

对于数字信号处理的教学设计,可依据文献[2]中知识和认知过程构成的二维分类表,进而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安排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测评。

按照表1、2中定义,数字信号处理教学内容及对应分类如下:

1)离散时间信号和系统基本概念,(知识点为离散信号及运算、离散系统及分类、采样定理),为陈述性知识,需学生记忆并理解术语,理解并应用采样定理。

2)离散时间信号和系统的变换域分析(知识点为离散时间傅立叶变换,离散傅立叶变换、z变换等),为程序性知识,需学生理解并应用于谱分析等场合。

3)数字滤波器的结构和设计,网络结构为陈述性知识,需学生掌握术语及区别,IIR和FIR滤波器设计属于程序性知识,需学生运用并解决滤波器的设计问题。

4)快速傅里叶变换(FFT)为程序性知识,需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与学生学习的自我认知目标,将上述内容形成教学目标,如表4所示。

3.教学活动及评测的设计。

由表4可看出,课程目标已从传统的记忆性教学提升为更高层次的知识迁移性教学,采样定理、离散傅里叶变换、FFT等内容为“高阶思维”层次。

研究表明,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记忆保持比率有很大的差别,如图2所示。[5]学生被动听讲只有5%的记忆保持率,因此课程教学尽量少用此类方式,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主动性。

依据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活动及评测可安排如下:

1)离散信号及运算、离散系统及分类、离散系统网络结构属于陈述性知识。

教学活动设计可以从连续信号与系统相关知识点引入,注重讲解知识点的区别,开展小组讨论。

教学评测可采取当堂测验,课后作业,复习测验的重复巩固方式。

2)采样定理是课程的基础性原理,学生要理解采样定理背后的深刻原理:时域、频域的采样分别对应频域、时域的搬移。教学活动需精细设计,避免学生害怕数学理解而陷于公式的死记。

教学活动可分为三步,第一步用交叉隐喻的方式引入采样问题。第二步,让学生课后阅读文献,课上分组讲解采样定理。第三步,让学生应用采样原理,解决带通信号采样、频域采样的问题。

教学评测上,不局限于课后作业,注重学生讲解中的表现,可用“同伴评价的学生问卷”,“教学内容随堂记录卡”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离散时间傅立叶变换、离散傅立叶变换、z变换属于算法、方法类的程序性知识,且三者有深刻联系。可从连续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及拉普拉斯变换引入,从时频域的连续变换过渡到时域离散,频域连续的变换,进而到时频域均离散的变换。

教学活动设计可分为两步。第一步,三个变换的定义式让学生课前学习,课上分组讨论变换之间的区别。第二步,三个变换的应用(谱分析、实值信号DFT)是课程重点,可使用翻转课堂,让学生课前学习课件、视频,课上师生相互提问。

教学评测上不局限于课后作业,要注重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的表现,可用“小组讨论评价量表”,“同伴评价的学生问卷”。

4)IIR和FIR滤波器设计部分是应用性很强的程序性知识点,教学上要注重理论和应用的结合。

教学活动设计上要围绕滤波器,让学生从抽象概念的分组讨论逐步过渡到matlab的仿真、讲解及分析讨论。

教学评测上注重学生的自我讲解,可用“课堂演示评价量表”。

5)快速傅里叶变换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总结应用,教学活动的设计尤其重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活动设计可分为四步。第一步,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即如何提高DFT的运算效率?从4点的DFT实例入手,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旋转因子的性质。第二步,让学生自学基2的时域抽取方法,课上讨论方法的核心思想并分组绘制8点的运算流图。第三步,让学生思考并尝试频域抽取方法,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第四步,从基2抽取扩展到基3抽取,培养其创新思考能力。

教学评测上要注重学生的课堂讨论、知识分享,可联合使用“小组讨论评价量表”,“同伴评价的学生问卷”,“课堂演示评价量表”等。

总之,将以上内容分别填入分类表对应位置,可得到教学活动及评测的分类表,如表5所示,正体为教学活动,斜体为教学评测。

4.教学活动、评测的实施。

为了实施教学活动与评测,需准备相关的标准化文档,分为学生用(姓名卡、分组讨论纸、作业纸、文献阅读报告、同伴评价表、随堂记录表、随堂自我评估表、听课体会和建议表等)、教师用(如:教学日历、课堂测验、分组讨论评价量表、课堂演示评价量表、平时成绩模版、期末考试成绩、授课总结等),学生教师共用(期末考试笔试/面试诚信会签表等)。然后,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课时合理分配时间。最后,需要在课后总结、分析教学过程的优缺点。


以采样定理的引入为例,1个学时(45分钟)的实施如下:

1)问题:给出图3所示A,B两图,让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两图的共同点,写下一个词(2分钟/总2分钟);

2)请个别学生说出自己的词,教师将主题带出:信息和货品的传输(2分钟/总4分钟);

3)从信息传输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模拟通讯技术的挑战:线路独占、长时间等待,让学生思考并两两讨论如何解决此问题(3分钟/总7分钟);

4)从火车编组运输不同货物,然后到达目的地都重新组合为例,引出时分复用的概念(2分钟/总9分钟);

5)提出问题:若使用同样思想,模拟通讯中会发生什么?让学生独立思考(1分钟),然后分组讨论(2分钟),并进行分组陈述(3分钟/总15分钟);

6)由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原因:信息冗余(2分钟/总17分钟);

7)讲授采样、恢复的定义及图例,给出奈奎斯特、香农的经典论文(5分钟/总22分钟);

8)利用Matlab程序演示采样及恢复:邀请学生说一句话,用不同采样率采样并回放重构的那句话,此时要求学生们思考发生了什么及原因。(5分钟/总27分钟);

9)分组讨论:演示中的现象(4分钟),并分组陈述(5分钟/总36分钟);

10)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给出带限信号的采样定理,图例来进一步说明(4分钟/总40分钟);

11)当堂测验学生对带限信号的采样定理的掌握:多选题(3分钟/总43分钟);

12)总结并安排作业:练习课堂演示的程序并提交报告(1分钟/总44分钟);

13)预告下节翻转课堂并安排自学:阅读两篇经典采样定理文献并记下需要向老师提问的问题(1分钟/总45分钟)。

三、总结与展望

高阶思维方式是欧美等国家从小学就开始实施的教学理念。尽管与国内的高等工程教育环境有一定的差别,亦可通过本课程的本土化设计及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杨长生,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梁红,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向阳,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 西北工业大学 杨长生 梁红 曾向阳  来源: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