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就业创业一体化培养模式分析

发布时间:2020-09-15


 

摘要:针对社会就业岗位急需人才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矛盾现象,本文开展了当代大学生就业创业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分析。通过建设“双创”公益平台、设计“SYB”与“IYB”创业培训课程、搭建一体化培训基地,让学生能够在校内与校外共同接受就业指导。开展校内模拟面试、开设EPR就业创业课程、建立创业训练营,丰富了学生社会实践经验,提高了当代大学生在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构建虚拟平台,就业创业,EPR课程,培养模式

在职业教育普及的社会背景下,每年高校的毕业生人数愈加增多,但社会可为学生提供的实际工作岗位却没有增加,企业在岗位设置上提高了对人才的要求,在招聘毕业生时,不再按照学生的毕业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实际能力,而是在不断考评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作为评价学生的关键标准[1]。在此背景下,培养一批具备高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高校今后的重点方向。根据相关大学生就业调查数据显示,去年国内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人数达405万人,实现就业的学生约为300万人,就业率为73.8%,未成功就业学生人数为82万人,大约有5万人选择创业。

一、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

据不完全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普遍较差,在对未就业学生展开市场问卷调查后,发现,抑制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如下:就业观念较为落后,无法紧随市场发展的步伐,无法满足行业与企业需要,企业急迫需求人才与大学生就业困难存在的矛盾日益突显;大部分学生表示现行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漏洞,在校学习期间学生缺乏真正的实践学习机会;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及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等。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开展当代大学生就业创业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分析,以此来转换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改善毕业生就业现状,鼓励大学生通过创业带动市场经济进步,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一)搭建高校线上虚拟就业创业平台

为了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高校应开展一系列推进学生就业创业的活动,加大校内文化的弘扬力度,宣传就业创业教育的文化价值[2]

第一,联合地方文化生产企业共同建设一个“创新、创业”的公益平台,该平台由教育部门与地方经济管理局共同协作运行,实现高校教育资源与市场发展资源的碰撞,以经济的发展带动教育事业的进步。加大党政等有关部门对教育创业就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整合地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从学生充分就业角度着手,将高校教育工作写进地方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同时,市级督查人员要对高校教学中的困难进行全面排查,并要求校内团委、党委及相关领导严格遵循以学生为主的教育原则,各司其职为高校就业创业一体化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扩展互联网在校内的覆盖范围,加大网络技术的应用力度,提高教学的信息化程度,根据学生就业或创业需求,增设线上就业创业一体化培训课程,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掌握学生对培训内容的具体意向。以高端行业或专业为例,设计“SYB”与“IYB”创业培训课程,通过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针有对性的指导方式,完善教学平台。

第三,通过搭建平台,加大创业就业教学的宣传力度,应用多元化的形式加大校内广播站与社会媒体舆论的引导,营造校内良好的就业氛围,树立全校师生“创业即为最佳就业渠道”的教育理念[3]。联合校内校外公益组织宣传部门,利用张贴海报条幅、发布平台市场最新就业创业信息等方式,转换学生和教师的传统就业理念。

第四,针对具有创业能力或创业意识的学生,鼓励其充分利用休息或课下时间,注册平台学生个人登录账号,进入教师为其营造的就业创业空间,选择专业热点新闻,进行真实项目案例的设计,应用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完善已实施项目中存在的漏洞。在完成指定创业项目后,将设计成果通过平台发送给教师,教师可利用平台为其提供的大数据技术,对学生设计成果进行综合性市场发展风险评定,深入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查阅资料的方式,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在项目设计中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掌握自身在就业创业中存在的不足,有助于在后期的不断发展中调整就业创业方向。除此之外,在搭建线上就业创业平台的过程中,为了避免由于个人身份信息泄露造成的安全隐患,应加大平台数据的管理力度,安装防火墙等病毒防御软件,提高学生在平台中学习的安全性。

(二)建立校内校外学生一体化培训基地

校企联合制度的深入,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定的就业工作岗位与创业方向的同时,也为高校教改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一,引入企业先进的生产理念与规范的生产流程,建立校内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将传统的专业教学课堂转移到实践基地中,在学生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高校可通过建立创业训练营、开展创业技能竞赛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4]。整合多渠道获取的教学资源,由教师设计一体化创业项目,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给予学生创业就业专业化指导。调派企业工作员工,与高校专业课程教师一同参与校内人才培养计划,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根据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开展校内模拟面试,由企业员工与教师作为学生就业中的“面试官”,向学生提出有关就业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在面试中的随机应变能力。结合市场需求与高校专业教学方向,让学生在面试中根据问题现场设计项目策划方案,学生在现场的专业技术能力仅占面试总成绩的40%,应更加侧重于考评学生与教师、与企业员工的现场表达能力,在面试现场,面试官无法实际掌握学生的工作能力,因此,只有学生自身具备信心,具有较好的对外表达能力,才能激发面试者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兴趣,以此更加有助于学生就业。

其二,增设校内就业创业咨询窗口,组建一批创业指导教师团队,邀请校外教育学者或早期创业成功的毕业学生,开展校内就业创业讲座,为学生讲解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及遇到市场风险时的解决途径,宣传全新的教育理念,以此起到推动学生就业创业的目的[5]

其三,毕业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企业会根据自身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到校园内开展招聘活动,学生可根据毕业需求,选择合作企业中的意向岗位,参与企业的岗前培训工作,到企业中参与实际的项目设计等活动,感受企业文化,了解就业创业与面试流程。实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可直接在企业内转正,就业创业一体化教学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为企业提供定向性人才的同时,改善高校教学现状。

(三)开设EPR就业创业课程

EPR课程最早起源于美国,是一种建立在信息系统上的数据管理新理念,通过对数据的多维度分析与处理,为决策提供支撑,具有集成性高、可移植等特点,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教学中。为了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一体化教学,高校引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增设EPR就业创业课程,为学生提供24小时不间断使用的校内服务网络。在教学中使用高校与合作单位共同编制的《EPR公共应用基础》课本,搭建校内教学资源数据库,录制对应的教学视频,上传至资源库,设计教学实践成果测试题库,学生可随时到题库中进行随机测试,检验自身在学习中的成果。充分利用学生课下时间,开通每名在校学生的线上E-learning空间,设计就业创业在线讨论论坛,规定就业创业教师的不同在线时间,学生可随时向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此外,为了避免学生在就业创业中由于压力过大出现心理健康问题,EPR课程中应同步设置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监测窗口,学生可采用匿名的方式完成测试习题,评估自身是否存在就业创业心理障碍,并随时向教师提出问题。

二、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作为推动经济市场快速发展的关键源动力,针对此群体的能力培养问题已经成为教育部门的重点关注方向。本文从针对学生就业能力差、缺乏创业实践能力、在岗位中缺乏创新能力等缺陷,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模式改革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使社会各层面均认识到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性。为了确保教育行业的稳步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应加大本文提出的策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为社会输送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

 

 

作者: 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肖榕  来源: 《就业与保障》202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