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业认知能力的培养目标研究

发布时间:2019-06-19


 

摘要:新时代打造双创升级版的行动计划,对创业教育提出了新使命和新要求。本文以“创业认知能力”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创业心智的形成机制,探索了当前创业教育体系存在的供需落差。研究发现,当前创业教育体系对培育大学生的创业心智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在思维模式培育方面尚存在短板,可以通过优化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得以解决。最后,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

关键词:创业心智,认知能力,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一、前言

今年下半年开始,美中日等主要经济体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全部跌入荣枯线50%以下;同时增长率也开始持续走低,负增长的国家数量越来越庞大,经济发展前景显得暗淡。在这种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成为穿透经济周期的战略性动能,也是实现“六个稳定”的历史性选择。

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以来,创业教育日渐成为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后,我国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逐步形成了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2017年开始,教育部通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逐步建立健全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2018年9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各地政府也纷纷推出政策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具体政策措施,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成为各级政府重点关注的核心政策内容。

然而,数字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产能的日益过剩,创新创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对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更大挑战。根据海尔创客实验室联合部分高校的调研成果《2018年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报告》显示,当前大学生创业意愿随着受大学教育时间的推移,反而出现了不断下降的趋势:大一和大二学生的创业意愿最高(达到70%),大三和大四阶段开始降低(平均为68%),研究生及以上学历阶段进一步下降(平均为56%)。这一现象说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没有形成支撑学生创业意愿的能力培养机制。另外,根据《百森全国创业观察2017/2018报告》统计显示,我国学校阶段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t School Stage)质量指数为3.49,较去年的3.29有所提升,但仍旧严重低于中位水平4.5,甚至低于亚太地区平均水平。那么,到底在哪些环节还存在短板,进而影响到创业教育的整体质量?这个问题的思考,成为本文的研究目标。

本文以数字经济时代的创业认知能力为研究对象,一是通过实证研究创新心智的形成机制,探索当前创业教育过程的短板问题;二是针对数字经济时代创业教育的新需求,研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优化对策,旨在把国家战略导向有效传导到每一个大学生,为培育具有负责任态度、高质量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的未来企业家,推动双创升级版的建设进程,提供理论参考。

二、文献综述

创新创业,是材料、能源和信息等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创造性活动,更是异质性知识和互补性技术聚合的反应结果,但本质上是经济领域的智力博弈。随着创业理论从聚焦创业者特征(Venkataraman,1997[1])和行为模式(Shane & Venkataraman,2000[2]),深入到思维模式(McGrath & MacMillan,2000[3]),创业心智成为创业理论和战略创业理论的核心概念。受到创业理论演进的推动,创业教育的目标研究从关注相关知识对创业行为的影响关系,逐步聚焦到创业心智的培养机制(Sanchez,2013[4]),而创业模式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也在持续变化。以下从创业教育、认知能力和创业心智三个方面梳理相关文献成果。

(一)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以创业素质和创新特质为目标的增值培养模式,是在原有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上叠加的新教育模块。创业教育需要占用宝贵的培养时间,就必然与原有专业教育形成资源互博,所以能否形成培养内容的互补性,直接决定了创业教育的质量。

培养目标和培养要素。根据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创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其实这已经全面覆盖了创业文化、创业知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等各个内容要素。但是,教学课时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失衡,成为创业教育面临的重大难题。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推动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建立创业课程群的要求,这就对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Timmons等(1999)认为,创业不仅仅是一个“创建企业”的概念,而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的方法。[5]Helfat & Peteraf(2015)通过对推动组织持续发展动态能力的溯源研究,发现企业家认知能力是组织动态能力的微观源泉。[6]认知能力和创业心智的巨大商业价值的新发现,不仅为全球创业教育注入了新理念,而且也为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形成互补性提供了可能。创业教育应该是训练学生去不断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而不仅仅只是被动的旁观者(Dewey,1974)[7],仅仅聚焦于让学生模拟开网店或撰写商业计划书等创业行为,因此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逐步向培养创业心智方向转型,并开始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形成差异化。

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课程设置是基于培养目标,在培养时间和师资力量双重约束的条件下,对培养内容进行优化组合的方式。Henry等(2005)识别出三类创业教育课程:关于创业(About enterprise)、为了创业(For enterprise)和参与创业(In enterprise)。[8]一是“关于创业”的课程,旨在让学生意识到创业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自我构建个性化的创业知识体系。二是“为了创业”的课程,就是创业认知的培养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创业意愿(Johansen & Schanke,2013[9])。三是“参与创业”的课程,就是知行合一的实训课程,强调创业环境的重要性(Fayolle & Gailly,2008[10]),旨在提高有利于创业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创业认知和创业技能(Taatila,2010[11])。

根据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要求如下: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思想碰撞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大纲对学习情境、支持条件和实践途径做了细化。

一是学习环境,教育部发布的“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要求: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运用模拟软件、现场教学等方式,努力将相关教学过程情境化,使学生更真实地学习知识、了解原理、掌握规律。创业是一种社会现象(Dew,2009[12]),创业高度依赖于负责任价值观的传播和缄默知识转移,前期基于团队的学习环境和后期基于嵌入式商业环境,有利于学生了解合作价值,从而建立人际关系和形成领导力。

二是教学方法,被认为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Heinonen & Poikkijoki,2006[13];Hytti et al,2010[14])。Engeström(2001)认为学习过程包括横向学习和纵向学习两类。[15]在自上而下的纵向学习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面对创业这样存在高度不确定性的教学内容,教师的重点应该是支持教学过程,以创造创业语境和学习环境来推动学习,学生则要为获得他们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Kyrö,2008)。[16]而在横向学习过程中学习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需要提供基本的教学条件和实践途径。因此,教育部发布的“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要求:一是提供完备的支持条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提供基本的教学条件,重点提供创业模拟实验室、模拟教学软件、创业信息资源等;二是拓展有效的实践途径,通过在校内组织开展创业项目设计、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创业社团活动,通过在校外组织开展创业者访谈、创业项目考察、企业创办等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业能力。

(二)认知能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派研究证实,认知包含心智结构和心智活动两个层面内容(Walsh,1995[17])。一是心智结构,它是指影响行动意愿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自我效能感等三个因素的集合概念(Haynie et al,2010[18])。二是心智活动,往往被称为思维模式,是个体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和判断的思想活动过程(Mithchell et al,2002[19])。心智结构影响个体态度和判断标准,而心智模式则是判断过程的决策机制。

心智结构,涉及到的个人态度、主观规范和自我效能感三个重要概念。一是个人态度,Baron(1988)提出了经典的ABC模型,认为态度由情绪倾向(Affetive)、行为倾向(Behavior)和认知倾向(Congnitive)三种成分。其中,行为倾向是结果,存在判断、决策到形成潜在行为意愿的序列过程。二是主观规范,是社会文化价值规范内化和常识经验固化的产物,是个人对事物的价值和概念的评判标准。三是自我效能感,又被称为认知行为控制意识,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习惯(Krueger,2000[20])。个人态度、价值规范和自我效能感等心智结构因素与个人学习和生活经历具有密切关系,所以成为人格教化的主要内容。

心智模式,是利用心智结构中的态度取向和判断标准,对事物进行理解判断和对行为进行选择决策的思维模型。心智模式主要包括三阶段内容:一是根据认知对象的概念特征或经验认识,构建判断模型;二是对某一具体认知事物或现象进行特征识别;三是利用判断模型和认知对象的识别特征,进行主观判断决策。根据判断模型的不同,心智模式往往被划分为感性模式和理性模式(或称为科学模式),理性模式又包含数学逻辑思维、科学实证思维和网络计算思维三种方式。根据模型结构的差异,心智模式又被认为演绎和归纳思维。根据认知对象的识别机制差异,心智模式主要被分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等三种模式。

在决策判断过程中,心智结构是心智模式的基础,其中主观规范主要影响判断模型的质量,情绪和认知等态度因素主要影响认知对象特征的识别质量,自我效能感和行为态度倾向则影响判断决策的质量。不同的心智结构和心智模式,对于同样的环境、现象和事物,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判断结果。很多研究发现,认知能力不仅在解决商业问题时有效,而且在所有人类活动中都具有积极作用(Gibb,1993[21];Seikkula-leino,2008[22])。鉴于认知能力的重要作用,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认知能力。

(三)创业心智。

创业心智,是个人对创业环境、创业机会、创业战略和创业管理等关键问题的稳定的思维方法。其中,人是认知的主体,环境是认知的对象,创业认知能力是决定因素。Adner & Helfat(2003)[23]研究发现,即使是同样的环境,认知能力差异会导致完全不同的决策和结果。

创新环境,是创业者的认知对象。Ireland,Sirmon and Trahms(2011)[24]通过构建“输入—过程—输出”的多层次模型,认为制度文化环境、社会情景、空间情景、产业情景、组织形式、产权和治理情景、时间维度情景等7个因素,是影响创业的主要情景因素。Autio et al.(2014)[25]认为,影响创新性创业活动的因素主要包括:时间性情景、空间性情景、产业和技术情景、社会情景、制度和政策情景、组织情景等6个方面。其中,创业资源和社会网络,被认为是创业环境的关键性因素。创业资源包括社会资源(Leana and Van Buren,1999[26])、财务资源(Dutta,Bergen,Levy,Ritson & Zbaracki,2002[27])、人力资源(Buenstorf & Klepper,2009[28])和技术资源(Agarwal & Shah,2014[29])等4个因素。而社会网络深刻地影响战略创业活动的选择效应和实现效果(Hoang & Antoncic,2003[30]),因为知识广泛地分散在异质性地个体中,通过交互活动交换互补性知识,对于新知识生产和激发创新具有关键性作用。

创业心智,主要包括创业机会认知(Alvarez & Barney,2007[31])、创业警觉性(Kirzner,1997[32])、实物期权思维(McGrath,1999[33])、创业框架(Ireland,Hitt,Sirmon,2003[24])、创业机会池(McGrath & MacMillan,2000[3])等5个因素。其中,实物期权思维是借鉴金融期权的思维方式,它将投资项目看作一份期权,从而使创业者在不确定性环境下能够做出动态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不足,是创业者至关重要的商业思维模式。鉴于创新心智对于创业意愿和创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本文提出研究假设:

H2: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创业心智。

基于以上文献分析,本文建立研究框架如下:

三、数据与实证分析

(一)数据采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搜集数据,样本选择要求样本是高校创业课程学习者。本次抽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别选择上海、浙江和广东三省发放问卷515份,共收到反馈回来的问卷237份,得到实际有效问卷20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40.6%。围绕本文的研究目的,设计的调查问卷包括了四方面的基本内容:①填报者与教育机构的基本信息;②创业教育情况;③认知能力水平;④创业心智质量。问卷采用Likert 7点量表反映每一题项的重要性或正确性。

(二)变量测量。

创业心智的测量。创业心智,通过创业机会认知、创业警觉性、实物期权思维、创业框架、创业机会池等5项指标反映。这些指标的Cronbach α内部一致性系数值为0.783,说明这些指标存在高度的内部一致性,量表设计符合信度要求。本文取这5项观察指标的平均数作为创业心智的综合指标。

认知能力的测量。认知能力通过心智结构和心智模式两个指标测量。其中,心智结构从个人态度、主观规范和自我效能感三方面反映;心智模式从决策模型、特征识别和决策机制三方面测量。六个指标的三项指标的Cronbach α内部一致性系数值为0.813,说明6个项指标存在高度的内部一致性,量表设计符合信度要求。本文取这6项观察指标的平均数作为反映认知能力的综合指标。

创业教育的测量。创业教育从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两个指标测量。其中,培养目标包括文化价值观、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和能力框架四方面,教学模式按照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二方面测量。6项指标的Cronbach α内部一致性系数值为0.821,说明这6项指标存在高度的内部一致性,量表设计符合信度要求。

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描述统计结果分析发现:一是当前大学生创新心智的总体水平一般,其中创业机会池、实物期权思维两项指标低于3.5的平均值,说明学生普遍觉得创业机会并不多,而且还缺乏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商业决策能力;同时,这两个指标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可能是因为学生经历和资源存在差异。二是认知能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心智结构相对于心智模式表现较好。心智模式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因为判断模型、认知质量和判断质量三个指标均处于较低水平。三是创业教育方面的总体质量尚可,但思维教育(平均为2.9357)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可能是主要诱因。

(三)回归分析。

为了探索创业教育对认知能力和创业心智的实际影响关系,本文通过OLS法构建两个回归模型,并得到回归参数估计结果见表2。

模型1,以创业认知能力为因变量,创业教育为解释变量,构建回归模型。通过SPSS工具进行回归分析,得到F统计量估计值在0.1水平上显著,拟合优度(R2)比较高,回归方程的残差D-W值均基本上接近于2,表明残差不存在自相关的可能性,通过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回归参数表明当前创业教育对认知能力具有较显著的促进作用,假设1得到了实证结果支持。从影响关系角度分析,思维模式的回归系数是0.091,明显低于平均贡献率。这一结果说明,现有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在思维模式教学环节均存在短板,同时创业教育也没有充分发挥补短板的作用。

模型2,以创业心智为因变量,创业教育和创业认知能力为解释变量,构建回归模型。通过SPSS工具进行回归分析,F统计量均在0.05水平上显著,拟合优度(R2)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残差D-W值均基本上接近于2,表明残差不存在自相关的可能性,通过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估计结果显示,当前创业教育对创业心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从影响机制角度分析,当前心智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指标的回归系数低于平均水平,综合说明心智模式方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存在短板。

四、结果讨论和教育建议

(一)结果讨论。

综合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发现:一是当前创业教育基本发挥了提升创业认知能力和培育创业心智的作用。二是认知能力中的心智结构相对于心智模式而言,培养质量较好。这一现象可能是因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培养成果,在创业教育领域实现迁移。但是,认知能力总体培养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认知能力中的心智模式方面,在构建模型、识别特征和决策机制等方面均处于不理想状态。这一现象说明当前情感思维、科学思维和商业思维等方面的教学课程安排不足,深层次原因可能是教育目标、培养模式和学习评价导向更偏重于知识传播。总体而言,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互补关系有待优化。

在海量的新知识概念和有限的教学周期存在显著矛盾的前提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不得不把大量教学时间配置到知识传播环节,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难题。而创业教育是综合应用导向的教育体系,应该是弥补当前不足的最佳途径,但是当前创业教育可能还囿于知识传播的惯例,没有充分发挥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差异化互补功能,可能是创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重中之重问题。

(二)教育建议。

面临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新时代打造创新创业升级版行动计划对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创业承担起维持“六个稳定”历史使命,二是创业成为推动“创新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这些都对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提升创业教育的质量,并对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形成差异化互补功能,本文认为以认知能力作为核心目标构建现代化创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创业教育目标。创业表面上看是创办企业的经济活动,本质上是全球产业领域的思维博弈。创业心智,不仅对于发现和创造创业机会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对于企业持续发展也具有战略性影响;认知能力,不仅对于商业活动具有价值,而且在生产生活所有领域也是核心素质。

以认知能力作为核心目标构建创新教育体系,一方面通过仿真和真实商业环境嵌入方式培养创业心智,有利于缓解当前高等教育的实践环节比重过低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认知能力的强化教育和实践反思,提高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精确性,对当前高等教育偏重知识传授的机制形成互补。

二是创业课程设置。随着人工智能等复杂系统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数据测量、知识记忆和计算能力方面人类已经自叹不如,而思维模式则是赢得未来的唯一优势。新形势下思维模式教育已经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津,例如MIT提出的CDIO人才培养理念,就把创意和设计等思维教育放在首要位置。[34,35]

除了数学逻辑思维、科学实证思维等传统科学思维课程以外,利用人工智能系统进行环境认知、科学研究和问题求解的计算思维,正在成为西方国家从K12到博士阶段的重要课程。实物期权思维,也超越传统商业模式思维,成为不确定环境下投资决策的新型思维课程。批判性思维这门经典思维教学课程,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必修课程。相对而言,我国在数学、科学和工程教育中偏重于知识传授,而偏离了科学思维启发的初心;计算思维课程,在计算机等专业才刚刚开始受到重视;批判性思维课程,在高水平大学才得以普遍开设;实物期权思维等课程,甚至在高校商学院或管理学院也鲜见身影。如果把这些思维模式培养课程进行吸收、消化和再创新,整合形成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有效解决当前认知能力培养环节存在的短板问题,从而显著提升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培养质量。

三是创业教育方法。创业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动荡性,自上而下教师主导式的纵向教学方法不足以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团队学习、仿真模拟、商业环境嵌入式的横向教学方法被认为是更有效途径。教师提供引导和激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自律,对学习结果自主负责,既有利于激发创造力,更有利于培养未来企业家的责任感。

作者: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叶伟巍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汪予宸 王茹佳  来源: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05期